不知道是编者有意,还是我多心。《唐诗三百首》前几首似乎多少都与春天有关系。“兰叶春葳蕤”,这里有春。“经冬犹绿林”,经过了冬天,不就是春天吗?“暮从碧山下”、“苍苍横翠微”、“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用了不同的字眼来写绿色,怎么想也是在春天。至于《月下独酌》就更明显了——“行乐须及春”。今天这首题目里就有“春”了,而今年的春天就快过完了。
春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春思:春秋两季时间虽短,但却能激发人的情思。所谓伤春悲秋,所伤所悲的对象似乎并不一样,反过来春乐秋爽,带给人的感受也不相同。春天的情思,多涉男女之情,而秋天的情感则要广阔复杂一些。题目翻译得再直白一些就是《春天里思念丈夫》。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这句诗用了“兴”的手法。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这首诗以相隔两地的草木起兴,以引起下文女主人公对丈夫的思念之情。燕地的草还只是碧绿的小嫩丝,刚刚冒出头,秦地的桑叶就已经繁茂得压弯了枝叶。燕地在今天的河北省北部,辽宁省西部,古燕国的所在地,也就是今天的北京附近,唐帝国的边疆。秦地在今天的西安附近,唐帝国的中心。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女主人公的丈夫去了边疆戍守,“燕草如碧丝”是她想象中的景物,而“秦桑低绿枝才”是她的亲眼所见。另外这两句使用了“谐音双关”的手法,“丝”谐“思”,“枝”谐“知”,古人表达感情就是这么含蓄!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这句就是前一句所要引发的内容了。女主人公由眼前的桑绿,想到了远方的碧丝,从而想象丈夫和她一样,看到边疆的景物就会想起长安,想念自己,想着回家的日子。思绪及此,往日的恩爱与相知一起涌上心头,不禁肝肠寸断。这碧丝哪里是燕草?分明就是断肠草!他的丈夫又如何呢?电影《大唐玄奘》里有一个场景很有趣,一位边关的守将对玄奘法师说,他常常会做一个梦,梦见自己身着华服,行走在长安的大街上。他的丈夫又何尝不做此梦呢?他梦见自己和妻子一同走在长安的大街上,那可是绚烂至极的大唐国都啊!
天天说:
怀归断肠两句,是说时间之久,女子埋怨丈夫久无音信。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罗帏,丝织的帘帐。这一句直接用“代言体”入诗,女主人公因春风吹动了帘帐,看见了屋外的绿桑,想到了远在燕地的丈夫,引出了一场相思之苦,于是斥责起春风来:“春风啊,春风,你跟我又不相识,干嘛要进我的帘帐来?害我一场相思病!”女主人公小女儿家蛮不讲理的性情跃然而出。有一种说法认为“春风撩人,春思缠绵,申斥春风,正所以明志自警。”似乎女主人公是在借申饬春风提醒自己不要出轨,坚守忠贞。我觉得没有道理,看不出哪里在“自警”,这里只是女子性情的自然流露而已。
最后我想谈一谈题外话,燕赵之地乃是隋唐帝国命运之所系。隋唐两朝征伐高句丽就是从这里出发。安禄山起兵造反,也是从这里出发。关于隋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可以点击“阅读原文”《隋唐时代的朝鲜战争:韩国历史上的“抗中神剧”》了解。简而言之,北棒、南棒,古棒、今棒,都是又滑又轴,很不省心,非常欠揍。因为“安史之乱”,帝国衰弱,燕赵之地逐渐脱离了中央的实际控制,成为了割据势力。因为这个原因,武宗灭佛以后燕赵之地也成为了许多僧人的避祸之所。“屏风虽破,骨格犹存”,慷慨悲歌之后,曾经属于这片土地上的人依然在守护着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