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萨提的颜色
我要推荐的是一部2006年的印度电影,我喜爱并敬重的印度男演员阿米尔•汗也是主演之一,影片的名字叫《芭萨提的颜色》又名《青春无敌》。
对我来说这是一部很特别的青春片,有别于我曾看过的所有青春题材的影片,从故事情节到拍摄手法都带给我深深的震撼。它不只讲述友情、爱情、不羁的青春,更重要的是唤起每个人心中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这个词不分国籍不分种族的长在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心里,但却好像既熟悉又陌生,又远又近……
芭萨提的颜色,是一种春意盎然的颜色,是一种自我牺牲的颜色,是一种浓厚的爱国色彩。
如果血液不沸腾 血管里流的就是水
青春美好有何用 如果不奉献给祖国
故事从一本日记开始
女主角Sue的爷爷詹姆斯麦金利,曾是二十世纪初英国对印度进行殖民统治时期的一位驻印军官,他的任务就是接受上级指令抓捕印度独立运动的几位领袖。然而在经历了抓捕、拷问、执行绞刑的整个过程中,麦金利的内心备受煎熬,他责备自己,他质问上帝,但身为帝国的军人,在这片被殖民的异国土地上,他只是一个没有选择权的执行者。
他说:“拷问一个人,一点一点,他们说会随时间而习惯,却从来没有。”酷刑没有摧毁革命者,而革命者坚毅的精神却一点一点的感化着麦金利的心。
在毕斯密被执行死刑前,麦金利对他说:“抱歉,必须这样结束。”
毕斯密说:“这不是结束麦金利先生,而是开始。我们死后,还会有更多更多……”
麦金利在他的日记中写道:“我一直认为世界上有两种人,面对死亡哭喊的人,面对死亡安静的人,然后我遇到了第三种……有时在梦里我仍见到他们最后一次走过,他们没有畏缩,没有试图挣扎,尤其记得的,是他们的眼睛,看着我的神情,清澈、坚定、毫不退缩。”
麦金利在影片中出现的次数并不多,但是这个内心矛盾的形象,却带给我极大的触动。
Sue带着爷爷的日记,带着梦想来到印度,她要将爷爷在日记中所描述的那段历史拍成电影。
不曾想这趟印度之旅却改变了几个年轻人的命运,掀开了新的历史。
每个人都有热情 只需找到是什么
Sue在Sonia的介绍下认识了几个玩世不恭的大学生,DJ,Aslam,Sukhi,Karan,他们本具聪明才智,却毫无志向,麻木于社会的腐败堕落,认为国家没有希望。
除此之外,另一个重要的角色Pandey,是一个偏激的爱国青年,是一个顽固的印度教徒,因此对身为穆斯林的Aslam充满偏见。
Sonia的男朋友空军上校Ajay则是整部影片中最积极向上、正义凛然的形象,他对国家忠于职守,富有浪漫的爱国主义情怀。
Aslam:“说这些爱国主义很无聊。”
Sue:“无聊,他们为了你们国家的自由献出了生命。”
Karan:“什么自由,你见过这国家的状况吗?”
Ajay:“没有完美的国家,只有让它变得更好。”
Karan:“在这你想要改变什么,只会变得更糟,腐败简直就刻在我们的基因里,这个国家没有未来。”
Ajay:“Karan,置身事外评论很简单,责怪他人更加简单,你们怎么不出去改变这一切,勇敢站起来,加入政界、警局、政府,清理社会,可你们不会,我告诉你们为什么,因为那要付出相当的努力,抱怨要容易得多。”
在整部影片中,关于生命的意义、国家的前途等这些严肃的话题,总是在他们有一搭没一搭的嬉笑打闹中探讨着。这样的形象显然和日记中那些革命者的形象相差甚远,但是Sue仍然希望他们能出演她电影中的革命者。
影片试图把一群放荡不羁的少年,喧闹欢腾的场景渐渐的拉向沉重而严肃的爱国主义情怀。
到这里,我联想到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想起身边的人和事,我们处在一个太平盛世里,我们并没有影片中的年轻人对国家的那种绝望感,但是我们却好像同样处在一种麻木的状态里,另一种麻木,是一种过于安逸或是沉浸在个人生活状态下的麻木。
我们大多数人脑子里每天想的都只是“我”,我如何满足自己的欲望,我如何摆脱自己的烦恼,我如何过上更好的生活……
当然这种想法本身并没有所谓好与坏,我只是想说,当我们沉醉在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中时,是否也认真地思考过“爱国主义”这四个字?我想大多数人都没有,平凡而忙碌的生活麻痹了我们本该具有的深邃思想,更多时候我们的爱国主义仅仅体现在一时的愤慨,抵制抨击或威胁过我们的国家或个人,当然这确实也是一种爱国的表现,但是一切过后,可能我们还是我们过去的思想和行为,并没有因此而改变什么。
或许有些人会说,不然呢,我们除了围着我们身边的人和事转还能怎么做?确实,我们能做的、能思考的东西都极其有限,但是我想至少我们应该要保有一种热情,爱国的热情。像无数用鲜血换取自由的先辈一样,在内心的深处随时保持着那种为祖国而奉献的精神,甚至包括生命。即便身处平凡琐碎之中,我们也不应该遗失那股生命的热情。
在Sue的电影中,革命者巴格特辛格在临走的那个夜晚写了一封信留给熟睡中的父母。信中写道:“我已把自己献给了祖国的自由,其他世俗的追求打动不了我,我知道你希望我成家,安定下来,像天下父母一样,但自由是我的新娘,请求你们原谅你们顺从的儿子 巴格特。”
Karan在演完巴格特的这一幕后沉默了……那一刻的我也沉默了。我知道,当Karan把自己放进只有23岁却决定把生命交给祖国的巴格特的角色中,当他一遍遍的念着“我已把自己献给了祖国的自由”“自由就是我的新娘”,他的心颤抖了……
影片采用一种时空交错的手法,以戏中戏的方式,穿梭于两个截然不同的年代。戏外的每一个人,都被戏里的人牵动着。他们演着那些角色,却好像本身就是那些角色。
这些年轻人,仿佛又从那些早已为他们而牺牲的革命者身上找回了自己失去的东西。
没有结束 唯有开始
Ajay的遇难成为整部片的转折点,他的死使政府贪污腐败丑闻彻底被揭露,而政府对一个罹难英雄的诋毁激怒了整个社会,更加激怒了这几个年轻人,他们终于鼓起勇气像他们所扮演的革命者一样为了正义而战,不惜以生命为代价。
有人说这部电影太过理想化太不现实,有人说影片的结尾太过悲壮惨烈,有人说这正是我们所缺少的……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他人怎么想并不重要,导演怎么想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找到属于自己的角度。
这是我第一次对一个悲剧结局欣然接受,当Karan在电台广播中重复着Ajay曾说过的话“没有国家是完美的,只能让它变得更好”,当DJ说“生命有两种活法,忍受现有的方式,或者负起责任来改变”,我热泪盈眶,但那不是悲伤的眼泪,当所有的一切定格在枪声与他们的微笑声中,我也微笑着流下眼泪,那眼泪饱含温情和感动……
当影片再次响起麦金利的那句话:“我一直认为世界上有两种人,面对死亡哭喊的人,面对死亡安静的人,然后我遇到了第三种……”
我想,所有的一切大概就是为了这一幕吧。
就像我们的人生,也许你所经历的一切,都只是为了那一幕。
在电影开始时,主要演员中最先出场的就是Sue和Sonia,她们一直在为寻找扮演革命者的演员而努力。
在电影结束时,主要演员中只剩下了Sue和Sonia,所有的演员都随着他们所扮演的角色而消失,电影落幕了……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导演有意或无意的安排,但是一切就像以前一样……
我想起阿米尔在《真相访谈》的最后一集中曾念过的一首诗“太阳冉冉升起 唯有暗夜的碎片残留 没有结束 唯有开始”……
原本有太多想要写的内容,比如友情,宗教冲突带来的隔阂,几个观念迥异的家庭,Aslam和Pandey从敌视到拥抱,以及影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固执、不羁、彷徨、愤怒……每一处都可以令人动容,这的确是一个生动而复杂的故事,即便写下千言万语我也没办法将它完整的讲述,深情的表达。更何况,它只是我所理解的“哈姆雷特”,你也会有你心中的“哈姆雷特”。
影片中多次出现这首诗歌,每一次听到,都令我热血沸腾。
号角鸣响,敌人出动,战斗已来临,
我们心里,自豪、坚定和英勇在膨胀,
乌云笼罩了大地,我们誓死血战,
因为今日与死亡同行,嘲笑它苍白脸庞,
我们不惧怕残忍尖刀,勇气更为锋利,
面对威胁绝不屈服,仰头向祖国母亲,
让他们知道怯懦行径,只会火上浇油,
我们今天互相道别,了知是自身的终结,
我们发誓献出生命,在战斗中绝不退缩,
因在这命运的筵席,我们是最后的宾客,
无法镇压狂怒的风暴,是这革命的精神,
它流淌在我们的血液,就像熔岩在滚动,
我们给他们两个警告,便是恐惧和坚毅,
我们的目标埋藏不住,勇敢是我们灯塔,
因为今日与死亡同行,嘲笑它苍白脸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