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孝”字当头、百善孝为先,父为子纲的时代,元春公然抱怨起父母来。
这在寻常百姓家,应该是不多见的。
由于此时的元春,已经有了一定的身份,某种程度上来讲,她可以“居高临下”的埋怨一下自己的家人。
试想,如果她没有皇帝女人妃子的身份,她敢抱怨吗?
宝钗被许与宝玉时,心中并不乐意,还不是完全听从了母亲之命吗?
此时的元春,已经被封为“贤德妃”,至少让家里人知道,她可以为了家人牺牲自己的人生,放弃天伦之乐,但她是不快乐的,她也不愿意故作“伟大”地、毫无怨言地沉默,她还是渴望父母真心爱自己的小孩,而不是把她送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
其实,不光元春,后面有一次袭人回家时,因其母亲和哥哥想把她赎出去时,她也抱怨了、哭诉了,说她母兄把她卖掉之时,已经快饿死了,只有自己还值几两银子,若不让卖,没有个看着老子娘饿死的理。
她们可以选择牺牲,但不可以永远让她们伪装成快乐地牺牲。
下面梳理一下元春和兄弟姐妹的关系。
宝玉自然非别人可比!
元春和宝玉“虽系姊弟,其情状有如母子”,“那宝玉未入学堂之先,三四岁时,已得贾妃手引口传,教授了几本书,数千字在腹内了”,见到宝玉时,“元妃命他进前,携手拦于怀内,又抚其头颈笑道:‘比先竟长了好些……’”,“一语未终,泪如雨下”。
元春的眼中,姊妹当中,谁是拔尖的?
自然是宝钗和黛玉二人了,“贾妃见宝、林二人亦发比别姊妹不同,真是姣花软玉一般”,这两个都是亲戚家的姐妹,并不是亲的。
后面写诗的过程中,果然宝钗和黛玉胜出迎、探、惜三春,后面在命宝玉一人作四道诗的过程中,黛玉替他作了一首《杏帘在望》,宝钗则替他把“绿玉”改作了“绿蜡”。
表面上看,宝钗和黛玉都展现了超越众人的才华,然而细细看完就知道,宝钗和黛玉思考问题的角度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宝钗总能为别人考虑,“他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改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偏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他争驰了”,她能够敏感地注意到元春在字词方面的偏好,这难道不是一种能力吗?
再看黛玉呢?
“原来林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不想贾妃只命一匾一咏,倒不好违谕多作……”,“此时林黛玉未得展其抱负,自是不快”,她一心想的是自己,在那个女子无才遍是德的时代,黛玉的人生注定会洒满悲剧色彩。
最后我们通过元春的“赐物”来看看兄弟姊妹在其心中的份量,赐给其他人的,如贾母、王夫人、王熙凤等人的东西就略过不提了。
赐给宝钗、黛玉诸姊妹的是什么呢?“每人新书一部,宝砚一方,新样格式金银锞二对”。
赐给宝玉的是什么?“宝玉亦同此”,和诸姊妹的一样。
在这里再看看另一个容易被忽略,也果然被忽略的人物,贾环得到了什么呢?“贾珍、贾琏、贾环、贾蓉等,皆是表礼一份,金锞一双”。
按说贾环和元春也是同父异母的姊弟,然而还是被区别对待了,是什么原因呢?
若说是因为庶出,因为赵姨娘不受人待见,理由也并不是百分之百站得住脚,因为探春并没有被区别对待。
疑惑ing……
是否因为王夫人不喜欢赵姨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