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4日听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樊磊教授的讲座《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22版)若干问题探讨》
一、变化
- 从“信息技术”到“信息科技”
- 从“信息素养”到“数字素养与技能”
- 课程方案规定3-8年级开设课程,课程标准包括 1-9 年级
- 成为中小学安全教育(信息安全、网络安全、国家安全)创新教育(创新、探究、自主可控)的重要载体
- 用“六条课程主线”或“主题”(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代替高中课程标准中的“四个核心概念”,各年级课程模块围绕一个或若干课程主线设课。
- “跨学科主题”作为一个重要课程,强制规定必须占有一定课时
思考与启示
- 从 ” 信息技术 “ 到 “ 信息科技 ”
- 从“指导性课程” 到 “国家课程”的变化将给信息科技课程的定位、内容和实施带来巨大变化。
- 信息科技课程将成为青少年“科学素养”教育的一个重要且独特的部分。
- 对实验教学提出更高要求,包括建立多样化的实验室,严格实验规程(实验配备、实验流程、实验考核等),明确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应用性实验、探究性实验)
- 从 “ 信息素养 ” 到 “数字素养与技能 ”
- 强化素养交不意味着弱化技能(和工具),而是从科学的视角 “ 重新定位 ”(科学原理、科学规律、科学方法与过程、科学实验、科学应用、科学评价)
- 信息科技所涉及的很多概念(或观念)经常是描述性的、泛化的、进化中的及场景相关的,如数据、信息、数字化、智能、大数据、平台、工具、资源等,对这类概念应该注重期核心内涵、演化过程及不同场景下的默认含义,避免纠结于严格、精确的科学定义。
二、热点问题
- 编程到哪里了?
- 编程本身并没有出现在任何一条内容要求中,但却是一条“看不见”的脊梁,将分散在各处的核心素养目标碎片连接起来,使之成为整体。
- 编程(指挥计算机如何工作)是用来 表达思想的,标准对编程的要求,完全取决于课程主线的要求。
- 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的,不是用来炫耀的。编程语言也是如此。
- 编程和算法是养成计算思维的重要基础,是同一件事(抽象)的两种属性:算法用作人类表达思想的语言(数学抽象);编程用于将这种思想转换为计算机可以理解的方式(计算抽象)。
5.应将编程及编程语言本身(如语言要素、特征、程序构造、编程技巧等)作为教学目标或重点。此外,编程环境已经成为当今数字化平台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应重视实际使用编程环境的实践活动及实验教学。
- 人工智能又去哪里了?
1.与编程相比,人工智能是一条“清晰可见”的脊梁,也是信息科技课程实施难度最大的部分之一:虽然课标有关于“人工智能”的具体要求(9年级),但课程方案中却没有相应的课时。
2.几种解决办法
将人工的相关内容以一系列项目形式,系统地植入其他课程模块中。
开设独立的人工智能地方课程
设计以人工智能为主线的系列跨学科主题。
- 人工智能是信息科技课程的组成部分,不可与课程本身分割,应始终围绕信息素养这个核心目标。
- 人工智能相关的理论内容(队体验与实践外的部分)应基于对算法思想的直观描述、特点分析和示范性实现(使用框架或调用库函数),不宜过度涉及算法的教学基础或程序实现细节。
- 人工智能内容不易要求过高,也不应片面追求AI新进展、新算法,或者使用AI新硬件或平台,将重点放在“激发兴趣”、“活跃思维”、“启迪智慧”,使学生能主动地、自信地认识并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技术变革、安全、法律和伦理等方面的挑战。
- 信息科技还需要纸质教材吗?
- 课程标准将“教材编写建议”改为“课程实施”,突出“教学指南”和“学生学习手册”对课程建设的基础性作用。
- 强调“教学指南”对教材编写、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跨学科主题、实验教学、素养评价的规范与指导。
- 改变教师依赖教材、学科不看教材、资源辅助教材的传统模式,通过新型课程资源挖掘新技术、新媒体的教育潜力。
- 纸质教材仅作为课程资源的组成部分。
三、一些学科相关软件和工具
华为eNSP网络模拟软件
draw.io 画流程图、思维导图等的画图软件
我的世界 培养计算思维、编程
中望3D编程工具 舞台
Tunepad 通过音乐学编程 跨学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