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说到要写妈妈们的故事,我一下子就想到了那个男孩的母亲。
那时,我儿子刚上小学一年级。每天晚上7:30,学校下晚自习后,我都要去接儿子出来,回我们暂时租住的小房子。
怕去迟了,儿子着急,我总是提前十几分钟就到校门口,在门口的路灯下等着。
学校是寄宿制,只有条件特殊的孩子,比如生病了或是有其他原因的孩子晚上才可以跟家长回家,或是在校外住宿。还得家长事先跟班主任沟通,并且要办出入证。
我每次去接儿子时,校门外也有那么十几个等着接孩子的家长。这中间就有那个男孩的母亲。她好像每次都比我去得早,反正我去时,她总站在校门外的路灯下。
时间长了,我们偶尔也说上几句话。说实话,那时我有点不想搭理她,因为她看起来实在有点不合时宜。
她穿的衣服看起来实在是太土气了,都是七、八年前的样式,已经很少有人穿了。头发乱蓬蓬的。还常穿双绿胶鞋,有时鞋上还粘着泥土和枯草叶之类的东西。
事先声明一下,我可不是嘲笑我们农村人土。我也是农民,我没那个资格。我去地里干活的时候,也是灰头土脸、面朝黄土背朝天,是个泥腿子。
但从古至今,人们都是讲究形象的吧?村里的大叔大婶农闲出门时,走个亲戚、赶个集、或是看个戏什么的,也都打扮得利利索索的。没见过像那个男孩母亲那样不讲究的人。
起先我没在意,和那些家长也不熟,都是7:30,下晚自习的铃声一响,我们就赶紧跑到孩子的班级里,把孩子领出来,然后各自回家。
后来时间长了,大家熟悉了,没到下晚自习的时间,我们这些家长就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我才从别人口中,知道了那个男孩和他母亲的故事。
2.
男孩上五年级,患有肾炎。肾炎病人的饮食必须清淡少盐,可能还有其他禁忌吧。因此,那个男孩不能吃学校灶上的饭菜。
那么他的一天三顿饭咋办?别急,听我接着给你说。
我这也是听和这母子俩同村的一个家长说的。他们村距离学校大约三、四里路吧。这位母亲每天晚上等儿子放学后,和儿子一起打着手电筒,步行,走回去。第二天早上,这位母亲天不亮就起床,做好饭菜。儿子吃了饭,喝了药,好上学。由于天不大亮,这位母亲不放心,她就又走三四里路,把儿子送到学校,然后再走三、四里路回家。去地里干农活。
然后快到中午的时候,她又做好午饭盛在保温杯里再走三、四里路,送到学校。儿子吃完了,她就再走回来。
然后到下午饭的时候,她就又做好了,又走三、四里路,把饭送到学校。这次她不着急回。她要等到男孩上完晚自习,和儿子一起回家。晚饭到儿子上完晚自习的一个半小时里,她就在校门外转悠,无论严寒酷暑。而且,这位妈妈已经这样来回奔波了一年多了。她还要继续奔波下去。
怎么会这样呀?那她干脆在校外租间小房子算了,镇上的房租又不贵,我和儿子租的那间小房子,一个月才一百块钱。有个吃饭睡觉的地方就行,省得一天到晚来回跑。
和这对母子俩同村的那位家长说,这对母子的家庭条件很困难,男人在外打工,仅有的一点钱,还要给男孩看病买药,能上学已是万幸了,哪还敢奢想租个小房子。再说地里的庄稼还要打理。这位母亲就只好在家与学校的这条路上来回奔波。
3.
听完这对母子的故事后,我对这位母亲肃然起敬。我很为自己以前对她的态度而惭愧,而后悔不已。真的,我们不应该嘲笑任何一位母亲。哪怕她再穷、再没文化、再衣着不那么光鲜亮丽。但她为了自己的孩子,她竭尽全力,她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她只是一心一意地爱着、付出着,无怨无悔。
过了那个冬天后,我儿子就在学校寄宿了。我也很少再见到那位母亲。
如今已过去四年了,那个男孩该初中毕业了吧?不知他们母子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