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教规仪
我国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不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仪是一个人修身养性持家立业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三者便亡,则午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军师,是礼之三本也。
礼由人起。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忿,忿而无度量则争,争则乱。稻粱无味,所以养口也;椒兰芬,所以养鼻也;钟鼓管弦,所以养耳也;刻镂文章,所以养目也;蔬房床第几席,所以养体也。故礼者,养也。
礼教,即以礼为教。古代也叫名教,即以名分为教。是伦理与道德的教育,大小戴《礼记》、《孝经》、《易传》等经典是对礼教的具体化。“知信教育礼教规仪”主要是日常生活中的最基本的长幼有序,待人接物、吃饭就餐、坐卧行站、尊师、敬书、读书等最基本的规矩而矣。之所以起名“礼教”主要是让大家重视对“礼”的教育,而这个“礼”,很多成分是长幼之名分的“礼”,所以从观念上让大家也要知道“名分”之礼数。
一:鞠躬礼
- 男:身体站直,双脚并拢,双手置于身体两侧,缓慢附身行礼,弯腰90度,双手顺势下滑至小腿部位,停顿3秒,缓慢直起身体,身体立定,行礼完毕。
- 女:身体站立,双脚并拢,双手置于身体左侧小腹部位,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双手叠握,附身缓慢弯腰行礼至90度,手位不变,停顿3秒,缓慢直起身体,身体立定,行礼完毕。
二:坐卧行站蹲之礼
*坐姿:
- 男士坐姿:坐在座位的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处,不可占满整个座位,依据场合不同不可随意靠在椅背上。双脚打开与肩同宽平放于地面,双腿与双肩平行,双手自然放在膝盖上或大腿上,后背挺直,双肩放平,头摆正,目视前方,不可东瞧西看。
- 女士坐姿:坐在座位的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处,不可占满整个座位,依据场合不同不可随意靠在椅背上。双脚并拢平放于地面上,双腿并拢垂直于地面或双腿同向右或向左略微倾斜,右手叠放于左手上面,左手握住右手大拇指,双手自然垂放在腰下或腿上,头摆正,目视前方,不可东瞧西看。
- 在与人交谈或听人讲话时,目光要看着对方,不需眼神交流可以看着对方的鼻子,如需眼神交流则要看着对方眼睛。
- 离座时,男士起立应稳重大方,不可发出太大声响。女士离座时要优雅端庄,稍稍整理自己的衣服,特别是裙装,要用手轻捋一下衣服,从腰部至大腿,动作要自然优雅,不可拍打。离座时座位如有移动,请将座位归位,不要发出声响,待身体站稳之后方可迈步离开。
*卧姿
卧姿的静态美是一个人的形体横向线条的平视效果,能够展示一个人优美的体型曲线,展示身体的健美与秀丽,卧姿不仅能展示形态美,还有健身之道,卧姿中除了熟睡的体型自己无法掌握,平日里躺在榻上闭目养神或思考问题或闭目待睡,意识清醒之时就要有意识的使自己的睡姿不懒散,长此以往也是保持自己形体美的一种锻炼方法。
- 右卧如弓,身体右卧,脊柱与头部保持在一条直线上,保证呼吸顺畅,双腿并拢自然弯曲或伸直,一侧手臂放在体侧,另一侧手臂自然弯曲放在脸侧部。
- 平躺姿势。平躺时,全身放松,双腿分开距离等肩宽伸直,或膝盖并拢弯曲,双脚分开等肩宽,双手相握请放在胃部或体侧。
- 在卧姿中,“大”字形姿势显得非常懒散不雅,显得很没修养尽量避免。只有在极度劳累时可采取这种姿势可让自己迅速放松。在右卧姿势中,屁股不可过分向外突出,手不可乱放,会影响睡眠质量。
*行姿
- 行不中道,走路要靠路的右侧行走,特别是在公共场合,如电梯、楼梯、公路上。
- 男士行姿(独行):抬头挺胸,目视前方,双臂微摆,以肩膀为轴,摆动幅度约45度,步幅略大,步伐略快,脚尖向前,不可内八字或外八字,脚跟先落地,走完一步再走下一步。在行路过程中,头不可乱晃,肩膀平正,不可一高一低或前后左右摇摆。男士走路应阳刚稳重。
- 女士行姿(独行):抬头挺胸,目视前方,有不可高昂显示出傲慢之态,女子走路应端庄优雅,温婉自然,眼睛平视前方,下颚微收,双臂微摆,以肩膀为轴,摆动幅度约45度,步幅略小,步伐快慢适中,不可呈现焦急之态。脚尖向前,不可内八字或外八字,脚跟先落地,走完一步再走下一步。女子独行要专注,不可左顾右盼遇斗闹场面要绕行,见不良之人要绕行。
*站姿
- 男士站姿:双脚打开与肩同宽平放于地面上,脚尖不可内八字站立,双脚平行或呈“V”字形。双腿直立,不可一条腿弯曲使身体歪斜,不可抖腿。双手自然置于身体两侧或双手叠握置于体前。肩膀放平,不可一高一低一前一后,头摆正,不可高高昂起或低头,平视前方。后背必须保持挺直。男士站姿基本做到头正肩平躯挺。
- 女士站姿:脚位可分为三种,第一种式双脚并拢,第二种式小八字位即“V”字形。第三种是“丁”字步,左脚在后,右脚在前,右脚脚跟顶着左脚中间部位,右脚脚尖略微向右伸出,角度约45度。女士双腿并拢蹬直,不可屈腿抖腿。手位分为三种,第一种为自然垂放于身体两侧,第三种是双手叠握置于身体左侧小腹前,如同鞠躬礼手位。
- 无论男女站姿,切忌双手抱胸站立,显示出傲慢之态。切忌抖腿动作,轻浮不稳定。切忌身体歪斜,缺乏风度气质。切忌胡乱依靠,显示毫无规矩。
*蹲姿
- 男士蹲姿:左脚向前迈出半步,全脚掌着地,左腿基本垂直于地面。双手分别置于两腿上,右脚脚后跟抬起,身体缓慢下蹲,下蹲后重心稳定,不可摔倒,后背保持直立状态,两腿打开与肩同宽,两腿距离不可过大。头与躯干和膝盖在同一平面。此为高低是蹲姿。
- 女士蹲姿:第一种可采用高低式蹲姿,但是女士双腿应并拢,不可打开。第二种为交叉式蹲姿,特别适用于穿裙装的女士。右脚向前迈出半步,全脚掌着地,右腿基本垂直于地面。双手分别置于双腿上,左脚脚后跟抬起,缓慢下蹲,左腿交叉于右腿下方,此时臀部向下,重心要稳定,不可摔倒。后背挺直,头与躯干和膝盖保持在同一平面。
- 一般下蹲是为了捡拾物品,在下蹲时要避免后背或正面朝人,而是侧面朝人,下蹲时不要低头弓背撅臀,而是两腿合力支撑身体,慢慢把腰部低下去拿。这个动作应缓慢优雅。女士无论采取何种蹲姿都不要双腿开叉。
三:迎来送往
*迎客之礼:
在家迎客:
- 在门口等待客人,当见到客人时要紧走几步,对长者行鞠躬礼,并迅速接过长者行李。对同辈寒暄问候,同时迅速接过行李。
- 迎接长者男女行礼各不同。男子迎接长者,紧走几步,距离长者 5 米左右,身体站直先问候长者,然后行男子鞠躬礼。女子迎接长者,紧走几步,距离长者 5 米左右,身体站直先问候长者,然后行女子鞠躬礼。先言后行,动作稳重大方。
- 迎接同辈,紧走几步,寒暄问候,如“您一路车马劳累,辛苦了”等,不必行鞠躬礼。
- 接到客人后,引领客人进屋,站在客人右前方引领客人,为客人开门掀帘,路遇门坎或不平之处注意提醒,对长者需搀扶。
- 进屋之后,先请客人入座,然后备茶水,同时告诉客人饮水处、卫生间,就餐处位置,特别是卫生间。
- 客人到来,第一顿饭必须准备面条以示接风之意。
机场车站迎客
- 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需到机场或车站相迎,首先问清航班或车次,到机场或车站出口处相迎。对长者行 90 度鞠躬礼。对同辈 30 度鞠躬礼,并迅速接过客人较重行李,同时寒暄问候,如“您一路车马劳累,辛苦了”等。
- 如果开车,要为客人开车门,请客人先上车。最尊贵的客人坐到副驾驶的后面。到达目的地之后,迅速下车为客人开车门,请客人下车,并提示客人小心头顶不要撞到车门,或者用手保护客人的头。
*送客之礼:
- 各地风俗不一,大部分是“送行的饺子接风的面”,故送行餐多为饺子,饺子馅可根据客人喜好选定,如果不知道客人对饺子馅儿的喜好可征询客人意见,如若不便征询,素馅儿饺子最为保险。
- 送出家门口的客人:如果是熟人,直接送到门口,看客人离开,上下楼则目送客人上下楼梯或电梯,直到看不见客人为止,方可回到自己家中。见面不多的客人,或者很久没见面的客人,要送到门外街口,目送客人上车离开,直到车辆转弯或看不见为止方可转身回家;如果客人步行,要送客人三回头,即客人三次回头张望主人,之后主人方可转身回家。
- 送远道而来的客人:为客人买好车票或者机票,送到车站或者机场,同时为客人准备一份当地特产,送到客人上车或者登机,主人方可离开。
- 无论在家送客还是到车站机场送客,都要注意寒暄之词,如:招待不周,请多包涵,方便之时一定再来等。
四:倒茶礼
- 客人到来之前,一定准备好干净的茶杯。
- 用茶匙取适量茶叶放入茶杯中,开始泡茶。
- 为客人倒茶时,注意茶浅酒满,不可倒满杯,倒茶杯的三分之二处为宜。
- 为客人递茶时,手不要碰到杯壁与嘴相接处的地方。如果是茶杯,左手托底右手端杯双手奉上,如果是茶碗,左手端茶盘,右手轻扶碗壁双手奉上。语言上跟上您请用茶。
- 要注意给客人添水,添水时语言上要跟上“给您添点水”,在这之前可以依据不同的人来加上不同的称谓,如“爷爷给您添点水”。添水时右手端壶,左手扶住壶盖。
- 添完水后语言上跟上“请您喝茶”,若是长者或尊者,需先躬身后退一至三步再转身直立轻步行走。放壶时壶嘴不能对着人。
五:就餐礼
- 学校就餐礼仪:
进入餐厅前,孩子们用肥皂或香皂洗手,孩子独立完成洗手。然后请老师检查,检查完毕后站好队,在队列里保持安静,由老师带领进入餐厅,在此过程中保持安静,如有问题,要举手喊报告请老师帮忙解决。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们学会在公共场合的纪律。
进入餐厅后,在餐厅门口需行鞠躬礼问“老师好”,以是对长者之尊重。礼毕站到自己座位旁边,待所有人站好后,即身体挺直,正确站姿。按长幼顺序入座,入座时凳子轻拿轻放。待所有人做好后,即坐姿争取,右手放在胸口心脏位置,左手背后,后背挺直,男孩双脚打开与肩同宽平放于地面,女孩双脚双腿并拢,双脚平放于地面。由老师起头念感恩词,在念感恩词的过程中请闭上眼睛,感恩词内容为“感谢天地赐予我生存的空间,感谢父母赐予我宝贵的生命,感谢老师为我开启智慧,感谢同学伴我健康成长,感谢生命中的一切”,完毕后孩子们说“请老师先用餐”,老师回礼“谢谢,请用餐”,开始用餐。
用餐过程中,孩子们保持正确的用餐姿势,孩子们要正确执筷,正确端碗,右手执筷如凤头点水,左手端碗如口含龙珠。夹菜时夹起来就不能放回去,只夹自己这边的,夹起菜后不能往桌子上滴落菜汤等,吃完一口再吃下一口。吃饭不剩饭,碗里零米粒,不剩菜和汤。如实在吃不下,由老师帮忙吃掉。坐姿标准,后背挺直,双脚双腿放好,无小动作。在餐厅里保持安静,食不言,有问题举手报告请老师帮忙。
用餐完毕后,把自己的碗筷收好,用餐巾纸把嘴擦干净,然后将桌面垃圾用纸擦到自己的碗里,放下碗然后将凳子归位,现将垃圾倒入垃圾桶内,再到水龙头处清洗,洗完碗筷用清水漱口五下,再将碗用清水冲洗,把碗筷的 水控干,请老师检查碗筷口腔。合格后离开餐厅,到达门口说“老师再见”行鞠躬礼,离开餐厅。
- 日常就餐礼仪
进入餐厅之后就不再高声讲话,如有需要则轻声细语。入座时,注意长幼顺序,坐不中席,序齿而坐。入座时要轻轻移动板凳或椅子。保持正确用餐姿势,男士后背挺直,双脚打开与肩同宽平放于地面,无抖腿等小动作,女士后背挺直,双脚双腿并拢。用餐时请长者先吃,幼者后吃。左手端碗如口含龙珠,右手执筷如凤头点水,吃饭过程中不东瞧西看,目光低垂看自己的碗。夹菜时夹起来就不能放回去,只夹自己这边的,夹菜时不要往桌子上或其他菜里滴落菜汤等,吃完一口再吃下一口。用餐完毕后要对同桌的人说“我吃好了,请慢用”,“请慢用”前可加上适当称谓如“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等”。
3.用筷子的习俗
忌三长两短,用餐前或用餐过程中将整把筷子长短不齐的放在餐桌上,似棺材板,三长两短不吉利。
忌仙人指路,拿筷子时食指伸出,像在指责别人。
忌品箸留声,把筷子含在嘴里,像吸田螺一样发出声音,显得没家教。
忌击盏敲盅,用餐时用筷子敲击碗盘,发出声响,像乞丐讨饭。
忌执箸巡城,手拿筷子,肆无忌惮地在桌子上的菜盘里寻找,这是缺乏教养的表现。
忌迷箸刨坟,指用筷子不住地翻动菜肴,像盗墓刨坟一般。
忌泪箸迷珠,夹菜时,将菜和汤滴落到其他菜里或餐桌上,这是严重失礼。
忌定海神针,用餐时,用一只筷子去插盘子里的菜,如同当众对人伸出中指,被认为是对同桌用餐人的羞辱。
忌当众上香,把一副筷子垂直插在一碗饭中,如同给死人上香,属大不敬。
忌交叉十字,将筷子交叉放在桌上,等于在饭桌上打叉,是对同桌人的否定,也是对自己的不敬。
忌落地惊神,失手将筷子掉落地上,也是严重失礼的表现。
六:居家之礼
- 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在家时不能贪睡赖床,起床后要自己穿好衣服。衣冠整洁,自己整理床铺,床铺整齐。起床后入睡前都要问候家里的长者,早上问长者早上好,睡得是否安好等,晚上关心长者,请长者早点休息等。
- 为人子坐不中席,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行不中道。古人在地上铺上席,席地而坐,中间为尊位,到了现在虽然很少席地而坐,但是屋子里座位的摆放还是讲究尊位的,为人子女,在家时不管有无客人,家里都有长辈,所以对于尊位都不要坐,这是敬的体现。在家时不能站在门的正中间,中间的门或门的中间同样是尊位,门槛不能踩,踩门槛一方面有踩掉财气之说,一方面有不敬之说。走路时不能走路的中间,中间是留给长者与尊者的,晚辈应当靠一边走路,在中国,选取在右边走路。
- 长者立不可坐,长者来必起立。家中长者没有入座时,为人子女不可入座,长者先坐方可坐。家中若有长者到来,为人子女必起身相迎,请长者入座后方可坐。
- 不在长者座前踱来踱去。长者入座时要靠一边站立或入座,不可在长者面前踱来踱去。
- 为人子,出必告反必面。为人子女,外出时与回来时一定要告诉家中长者,一方面是尊敬长者,一方面是让长者放心。
- 长者与物需双手奉接。长者递给晚辈物品,晚辈一定双手奉接,不可单手接物。
- 徐行后长,不疾行先长。慢慢地走在长辈后面,不要快步走在长辈前面。
- 立不一足跛,坐勿展脚如箕,睡眠不仰不伏。站着的时候不能一只脚撑着身体,看起来就像残废,坐着的时候不能把脚伸出去妨碍别人,睡觉时不能仰着或者趴着,死人才会仰着或趴着
- 同桌吃饭,不另备美食独啖,吃饭时不挑食。大家一起吃饭时,不能单独准备食物姿享用,如有忌讳菜品。可以不吃。吃饭的时候,一般是做什么吃什么,不应挑剔食物好坏等。
七:处世之礼
-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 家庭之事,不可向外人言。
- 口为祸福之门,话要经一番考虑再说。
- 与残疾人会面,须格外恭敬。
- 与肩挑小贩苦力,莫讨便宜。
-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在生活中多做善事,多接触贤德之人,对于小人要敬而远之。
- 据场合不同注意自己的言行,如参加婚礼、葬礼;如遇得意失意之人。
- 为人谦卑,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如需求教于人,必亲自登门拜访。
-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八:衣冠礼
- 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整。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需收拾爱护,长令洁净整齐。(《童蒙须知》)
- 凡着衣,常加爱护,饮食须照管,勿令污点;行路须看顾,勿令泥渍。遇服役,必去上服,只著短衣,以便做事。有垢破,必洗浣补缀,以求完洁。整衣欲衣直,结束欲紧,毋使偏斜宽缓,致失容仪。上自总髻,下及鞋履,具当加意修饬,令与仪容相称。其燕居及盛暑时,尤宜矜持,不得坦衣露体。(《童子礼》)
- 勿为诡异华靡,毋致垢简率。虽燕处,不得裸坦露顶;虽盛暑,不得辄去鞋袜。(《程董二先生学则》)
以上内容均为摘录,现详解如下:
- 对于衣服鞋袜,要常加爱护,不可肆意浪费破损。同时要注意衣服干净整齐,不可毫无顾忌,污秽满衣。
- 着装注意场合,劳作时需穿适宜劳作的衣服,参加各种活动要据场合而定着装。无论何种衣服都要穿的整整齐齐,不可邋遢松散,下至鞋袜要整齐,衣裤整齐,腰带扣子等一定要扣好,如果戴帽子则必须戴正。
- 无论什么时候,不能过于暴露。盛暑之时固然炎热,无论男女不可坦衣露体,宜着得体舒适服装。
- 教师着装,应符合教师身份,颜色不宜过于鲜艳,风格不宜暴露性感,要端庄大方,严肃而不失朝气。
- 儿童着装,要朴素自然,不宜锦衣华服。
九:尊师礼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为学
莫重于尊师。尊师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可见教师在我们心中的地位之重。
- 9 月 10 日是教师节,1985 年 9 月 10 日全国的教师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节日,教师节。
- 建议在每年 9 月 28 日举办一次尊师节,请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让尊师之风从小学盛行,让孩子们从小树立尊师观念。
- 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尊重老师
与师者交谈:需躬身肃立,居敬严肃,不可高声说话,也不可低声细语不能听见,不可妄自言谈,妄自插话,妄自笑闹。与师者同行,学生慢步徐行与师者右后方,不可逾越。
师者呼名,紧声答应,如有事情交代,小步快走至师者面前聆听吩咐。
师者与物,需双手奉接。
路遇师者,需停步问好,请老师先过,学生再行步。
师者到来,立身相迎。
与师者进餐,请老师先用餐,学生在后。
- 书院上下课之礼
听到上课铃声立即回到教室,当老师说“准备上课”之时,整理衣冠然后肃立于自己座位旁边等待老师讲话。当老师说“上课”之时,行鞠躬礼,待老师说“同学们好”之后,学生说“老师请坐”,老师们说“同学们请坐”同学即可入座。
十:敬书礼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需要读的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现。”谓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常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仔细看,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能到乎?凡书册须要爱护,不可损污折皱。济阳江禄,书读未竟,虽有急速,必待掩束整齐然后起,此最为可法。凡写文字未问写得工拙如何,且要一笔一书,严正分明,不可潦草。凡写文字,须要仔细看本,不可差讹。
(《童蒙须知》)
- 日常所读之书,均需爱惜。首先从心底生出敬意,圣贤经典流传千年,是祖先留下的精华,为人子弟,必当珍惜。当代之书,及书院所通行之课本,皆是经过作者们老师们鞠躬尽瘁所得,为人子弟,毕当尊敬。书中之精华,唯心中真敬者可汲取。
- 每读书前,请保持手的干净干燥,书为纸质品,如有污秽,湿润,必无法清洁。
- 对待书籍,不可随意放之,置之有定位,卷束需整齐。
- 读书之前,桌面需干燥清洁。
- 读书姿势必须端正,身正心正才能真的读好书。
- 书院读书要求,坐姿端正,男孩双脚打开与肩同宽平放于地面上,后背挺直,展书于桌面之上,左手手掌打开扶书,右手食指伸出指字,读书时需读出声,字字响亮,一字不错。做到心到眼到口到手到。
十一:习字之礼
凡写字,未问工拙,切要专心把笔,务求字画严整,毋得轻易怠慢,至有潦草欹斜,并差落、涂注之病。研磨放笔,毋使有声,及溅于外。其戏书砚面,及几案上,最为不雅,切宜戒之。(《童子礼》)
执笔姿势正确。书院从孩子三岁起开始让孩子练习毛笔字,三四岁的小孩子用毛笔任意书画,兴致盎然,在这个充满新奇和快乐的过程中,老师逐渐锻炼孩子正确的执笔姿势,打下扎实的童子功。执笔姿势包括坐姿站姿,手部握笔姿势,都要端正准确。
珍惜笔墨纸张,老师垂范,孩子效仿。在日常的练习中,用完一张纸再用一张纸,做字先做人。
尊重笔墨,不取笔戏耍。保持书桌整洁,自己身上毋致污秽。
十二:同学之礼
在书院,无论在什么事情上,都要讲究长幼有序,在每个班级中,班长均为本班年龄最长者,从小给孩子树立一种长幼有序的观念,让孩子明白兄道友弟道恭,在日常的大事小事中,均教给孩子,年长的要爱护年幼的,年幼的要尊敬年长的,建立一种和谐符合于礼的秩序。
- 同学相称,如对方年长,则需称呼为某某姐姐或某某哥哥,如对方年幼,则称呼为某某弟弟或某某妹妹。
- 同学相处,以礼相待,日常交际语言多使用礼貌用语,请人帮忙要说“请”字,受人帮忙要说“谢谢”,冒犯别人,要鞠躬道歉。
- 调节矛盾,小孩子之间难免会发生矛盾,无论发生何种矛盾,第一先从年长的说起,第二从年幼的说起,第三问清事情缘由,从长幼之道解决问题,第四告诉孩子年长的如何以身作则,年幼的如何尊敬长者。
十三:敬老礼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敬老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敬老即是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孝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
*侍坐于长者:凡侍坐于尊长,目则常敬候颜色;耳则常敬听言论。有所命则起立。尊长有倦色,则请退。有请与尊长独语,则屏身于他所。
*侍行于长者:侍尊长者行,必居其后,不可相远,恐有所问。如问已及,则稍进于左右,以便应对。目之瞻视,必随尊长所向。有所登陟,则先后扶持之;与之携手而行,则以两手捧而就之。遇人于途,一揖而别,不得舍尊长而与之言。
*邂逅于尊长:凡遇尊长于道,趋近肃揖,与之言则对,命之退,则揖别而行。如尊长乘车马,则趋避之;或名分相悬,不为几下马车者,则拱立道旁,以俟其过。
*执役于长:凡尊长有所事,不必待其命出,即当趋就其傍,致敬服役。如将坐,则为之正席拂尘;如待射与投壶,则为之拾矢授矢;如盥洗,则为之捧盘持帨;夜有所往,则为之秉烛前导。如此之类,不可尽举,具当正容专志,毋使怠慢差错。
*馈馔于长者:凡进馈于长者,先将几案拂拭,然后双手捧食器,置于其上。器具必干洁,菜肴必序列,视尊长所嗜好,而频食者,移近其前。尊长命之息,则退立于旁,食毕,则进而撤之。如命之侍食,则揖而就席,食必随尊长所向,未食,不敢先食;将毕,则急毕之,俟其置食器于案,亦随置之。
以上内容均摘自《童子礼》,现总结如下
- 与尊长同坐:一定要保持恭敬之态,脸色温和,倾听认真。尊长有所需要,则起身帮忙,尊长要休息了则主动告退,若有话对尊长讲,则走到尊长所在之处。
- 与长者同行时:要在长者身后,不能离太远,长者有需要立即回应。长者看向某个地方,自己也要追随长者目光所向。如路遇台阶等,要主动扶持。在路上遇到熟悉的人,不能抛下长者而过去与之言谈,打个招呼即可。这些礼仪对于当代一样适用。
- 路遇长者:要主动与长者打招呼,书院见到长者要行鞠躬礼。如果长者要走过去,则请长者先行通过。如果长者乘车而来,则站于路边等其先行通过。
- 服侍长者:如果要服侍某位长者,则随时守候于其旁边,等待其吩咐。如果长者要入座,则为其准备好座椅,不一一列举,以具体情况而定。
- 与长者进餐:一定请长者先行入座,为长者准备好食器餐具,菜肴摆放有秩序,将长者喜欢吃的放于其前面稍近的位置,长者吩咐入座时方可入座,长者没有动筷子,则不可动筷子。用餐完毕后,长者离席方可离席。
总结:尊老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并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每个家庭都会有长者老者,我们的国家注重亲情,血浓于水,所以对老者的尊敬便是孝道的传承,懂得孝道的人,才能真正的孝于自己的职业孝于社会国家,才能有足够的担当。
十四:恭事敬事之礼
- 恭于事,即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之忠实,表现在对待事情的态度上,完成事情的程度上。比如,老师教给我们一个任务,把一本书读一遍,那么如何恭于读一本书这件事呢?从态度上,行动上,是否真的认真了,是否真的用心了,即对事情的恭敬。
- 敬于物,《弟子规》中“执虚器如执盈”等多处语句,告诉我们取物,走路,揭帘等很多行为之细节,即对待事物的恭敬之心是否存在。在生活中,恭事敬人,同样要敬物。
十五:中国传统节日
农历(正)一月
- 正月初一,春节,鸡日,道教中元始天尊诞辰,佛教中弥勒佛诞辰,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 30 多种名称。
- 正月初二,犬日
- 正月初三,猪日,小年期
- 正月初四,羊日,孙天医(孙思邈)诞辰
- 正月初五,牛日,破五日,开市,神话中五路财神诞辰
- 正月初六,马日,送穷日
- 正月初七,人日,又称人胜节,送火神
- 正月初八,谷日,道教中阎王爷诞辰,八仙日
- 正月初九,天日,道教中玉皇大帝诞辰
- 正月初十,地日,石头生日(祭石头)
- 正月十二,火日,民俗中老鼠娶媳妇日,炒黄豆(老鼠眼),点百火,丢百
- 正月十三,上(试)灯日,关公升天日
- 正月十五 ,元宵节,正灯日,道教上元节,是天官尧的诞辰
- 正月十八,落灯日
- 正月二十,天穿节,天穿节又叫补天节,“小天仓”,源于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这一节日又与“雨水”节气相关。立春后的节气是“雨水”。古人认为,是日“天一生水”,应节则下雨,故谓之“天穿”。神话与节令像融合,就形成了天穿节这一民俗节日传统。天穿节的主要习俗:煎饼“补天穿”、天穿射、乱饭扎针。
- 正月二十五,天仓节(填仓节),有的说天仓节是祭星之日,有的说是为祭土地或祭磨神。所谓填仓,意思是填满谷仓。
农历二月
- 二月初一,中和节,太阳生日
- 二月初二,春龙节,又叫龙抬头、青龙节,佛教中济公菩萨生日
- 二月初三,神话中文昌帝君诞辰
- 二月十二,花朝节(一说二月十五),又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花期)
- 二月十五 ,道教中九天玄女娘娘诞辰,道教中太上老君、精忠岳王诞辰
- 二月十九,佛教中观世音菩萨诞辰
- 二月二十一,佛教中普贤菩萨诞辰
- 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节的前一天 ,寒食节,农历日期不固定(见清明)
- 清明,24 节气之一,农历日期不固定,通常在二月后半月至三月上半月之内
农历三月
- 三月初三 ,上巳节 ,姑娘回娘家,黄帝的诞辰,道教中真武大帝诞辰,神话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
- 三月十五,神话中赵公元帅诞辰,道教中泰山老母诞辰
农历四月
- 四月初一,祭雹神
- 四月初四,佛教中文殊菩萨诞辰
- 四月初八 ,浴佛节,(龙华会),佛教中释迦牟尼诞辰
- 四月十二,道教中蛇王诞辰
- 四月十四,道教中神仙生日(吕洞宾诞辰)
- 四月十八,神医华佗诞辰
- 四月二十八,药王(神农)诞辰
农历五月
- 五月初五, 端午节
- 五月十三,雨节
农历六月
- 六月初一,半年节(过半年)
- 六月初六,晒衣节, 晒伏节“六月六,晒红绿。” “姑姑节”“六月六,请姑姑”,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祭祀山神
- 六月十九,佛教中观世音菩萨得道
- 六月二十四,关公诞辰,神话中雷神诞辰,荷花生日
农历七月
- 七月初一,祭祀海神
- 七月初七, 习称七夕、七月七、乞巧节
- 七月十五 ,道教中元节,是地官舜的诞辰,佛教盂兰盆节,有盂兰盆会,俗称鬼节
- 七月十八,道教中西王母诞辰
- 七月二十,棉花生日
- 七月二十三,诸葛武侯诞辰
- 七月三十 ,佛教中地藏王菩萨诞辰(地藏节)
农历八月
- 八月初一,天医节
- 八月初三,道都中灶君生日
- 八月初八,神话中瑶池大会
- 八月十五 ,中秋节
- 八月二十,水稻生日
- 八月二十七,孔夫子诞辰
农历九月
- 九月初九 ,重阳节
- 九月十九,佛教中观世音菩萨出家
农历十月
- 十月初一 ,十月朝,寒衣节,又称祭祖节
- 十月十五 ,道教下元节 ,水官禹的诞辰
农历十一月
冬至,故又称日南至,亚岁(仅次于新年),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被用来确定月序和闰月的节气,冬至在十一月(子月)月内(即最早十一月初一,最迟十一月二十九或三十)是制定闰月的大前提。因节气和公历都是阳历属性,所以节气公历日期反而相对固定,冬至常在公历(阳历)12 月 22 日前后。
农历腊月
- 十二月初八 ,腊八节 ,佛教中释迦牟尼佛成道日
- 十二月二十三 祭灶节,祀灶日,俗称“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
- 十二月二十四 扫尘
- 十二月二十五,道都中接玉皇
- 十二月的最后一天 年除日、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节夜、大尽等,民间称年三十、大年三十 ,封井(祭井神),贴春联,迎财神,吃年夜饭,守岁
*春节指华夏传统历法夏历的元旦(与中国现行的公历元旦不同),农历正月初一,又称农历新年、大年、岁首、正旦、正月朔日,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度岁、庆新岁。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在中国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元宵节,亦称为上元节、小正月、元夕、小年或灯节,时间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是祭月、赏月的日子,也象征著春天的到来,这是传统新春定义的最后一天。佛教有在正月十五点灯供佛的习俗。而道教中,上元节视为天官大帝(尧)诞辰,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分别属天、地、水这三官大帝主管。上元节乃天官华诞,故燃灯以庆。终唐一代,朝廷皆正式祭拜。
*上巳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该节日是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上巳”最早出现在汉初的文献。《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据记载,春秋时期上巳节已在流行。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写的当时的情形。宋代以后,理学盛行,礼教渐趋森严,上巳节风俗在汉人文化中渐渐衰微。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 24 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 4 月 5 号前后,节期很长,有 10 日前 8 日后及 10 日前 10 日后两种说法,这近 20 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 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 4 月 5 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午、重午、午日、夏节、蒲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就变成纪念屈原的节日(一说纪念吴国忠臣伍子胥的忌日),与春节、中秋等节日同属东亚文化圈的大中华地区及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的重要传统节日。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 地区以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改为阳历 7 月 7 日),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2006 年 5 月 20 日,七夕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传说是为了纪念嫦娥奔月。“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农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称“中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中秋节一般有吃月饼、赏月的习俗。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2012 年 12 月 28 日,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夜、岁除、大晦日,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农历十二月多为大月,有三十天,所以又称为大年三十、年三十、年三十晚、年三十夜。而十二月小月時为廿九日,有些地区又会改称二九暝。“除夕”中“除”字的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义是“日暮”,引申为“夜晚”。因而“除夕”便含有旧岁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
十六:九族
九族,与封建社会的刑法制度有很大关系。封建社会实行残酷的株连法,一人犯法,尤其是犯大法,往往要被灭“九族”,即“株连九族”。
“九族”泛指亲属。但“九族”所指,诸说不同。一说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仍孙(古时称从本身下数第八世孙为仍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三字经》高曾祖,父而身,身儿子,子儿孙,乃九族。
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儿之子(外孙)、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儿女);母族三是指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从母子(娘舅);妻族二是指岳父、岳母。
十七:庆吊
- 参加吉礼,如婚礼等,不谈衰丧话,不戚容,不啼泣。
- 贺婚在众宾前,辞不谐谑。
- 居丧不参加吉礼,只送遗物。
- 丧服不入公门,不观吉礼。
- 临丧不笑。
- 里有殡,不巷歌。
- 饭于丧家,酒不赭颜。
- 佩会葬徽章者,礼终即卸去,不佩带他往。
十八:外出之礼
- 衣冠整洁。
- 路遇长者必致敬。
- 路上不吸烟,不嚼食物,不唱歌。
- 遵守交通规则。
- 行路稳重。
- 一人不入古庙,两人不看深井。
十九:握手之礼
- 握手的时机:迎送时表示敬意;在重要的社交活动表示敬意;表示感谢;向他人表示恭喜祝贺时,如祝贺生日、结婚、生子、晋升、升学、或者获得荣誉、嘉奖时;高兴与问候;对他人表示理解支持肯定。
- 握手方式:首先双目应注视对方,神情专注,姿态自然,微笑点头,然后相互握手。行握手礼时,距对方约一步,上身前倾,两足立正,伸出右手,四指并齐,拇指张开向受礼者握手,并上下微动,约两三秒种,礼毕即松开。
- 握手次序:行握手礼时,教师、女子、长者、尊者、上级、主人、先到者、已婚者有先伸手的义务,不然会使对方尴尬。学生、男子、年轻者、身份低者、下级、客人。后到者、未婚者只有向对方问候,并在对方伸手之后再行礼。有很多时候一个人的身份是交叉的,一个人是女士,同时又是下级学生,而对方是男士,同时又是上级教师,在学校里或单位里,身份明确的话,则按教师、上级先伸手。在社交场合,如果不知道谁是上级,则按照女士优先的原则,其次是长者优先的原则,由女士、长者先伸手。
- 握手禁忌:不可交叉,待别人握完再握。个人需要与多人握手时也要讲究先后次序,由尊而卑;不能拒绝与他人握手;不能用力过猛;不能戴手套握手;握手时不能东张西望。
- 不宜握手的情况:对方手部有伤;对方手里拿着较重的东西;对方忙着别的事;对方与自己距离较远;对方所处环境不适合握手;当自己手不干净时,应亮出手掌向对方示意声明,并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