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干活干的太累,想调整一下生活的节奏。强制自己读一点离自己很远的书,看看别人的人生是什么样的,所以利用各种时间装似的看了一本游记《搭车十年》,作者丁海笑,江湖人称冷狗,是Lonely Planet的作者。
话说,内容真的意识流,作者想到哪说哪。作者真的是读过很多书的,就是仿佛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只是不停的在某些时候某些情况下,想到某某之前这样说过,这印证了谁谁的想法。(这样也很了不起了,至少我做不到。)书看了过半的时候难免会想,作者是不是从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仅仅是熟悉了这样的场景,所以需要不停跳出日常生活投入长时间的旅行。不是说这样不好,意识流其实很好,尤其是对迷茫的人,看看人家是怎么想的,比看一堆方法论有效。
然后不禁开始反思,旅行的意识到底是什么。标准答案估计是,旅行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意义。就我现在来说,旅行可以是放松也可以是逃离。有人说旅行的意义是找到自己,但是我怀疑真的能在旅行中找到自己么,有些事确实时间可以给出答案,但更多的事儿时间给出的答案未必会比主动选择的好,况且还有一部分事儿时间根本就是牢笼,让人逃避不掉,而这些都不是找到自己。
我也不知道找到自己到底是什么,并且以上这段话,恰巧反映出我还跳不出现实的生活,也没找到解决现实矛盾的方法。
最近一直在反思,我所谓的兴趣爱好都太功利了,总希望“有用”,结果导致“乐趣”感越来越小,也越来越难靠近真实的自己,因为不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所以觉得日常的“努力”很烦很累。也许一场漫无目的的长途旅行,能让自己跳出日常的牢笼,反思自己的行为,找到自己真正的想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