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摘录总结《别做正常的傻瓜》、《怪诞行为学》这两本书的精华,不讲原理只讲有用的结论!
人们通常会对自己过于自信、对事情过分乐观,但其实我们有非常多不理性的部分:比如我们会低估我们的拖延,会把计划安排得太满。比如我们会因为对具有代表性/可获得性强的事物比较有印象而错误估计整体,此时具体突出需要帮助群体中的某个人会比描述整个群体更能激起人们的同情。认识到这种非理性对我们的生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就具体从三个方面来看看。
对待金钱和价值:
正常人通常有不同的心理账户,会区别对待赢来的钱和辛苦赚来的钱、花在娱乐的钱和吃饭的钱等等,并且还有把赢来的或者小笔的收入消费掉,而把赚来的或者大笔的收入存起来的倾向。人们很难消除心理账户,但应该让钱在各个账户中流通起来,对所有钱一视同仁。比如在你思考要怎么花费意外收入的时候,可以想一想如果这是你辛苦赚来的你会怎么花?
另一方面,如果提钱,就是在市场规则里行事,而有些事情所给的报酬远远不足弥补付出的劳动,此时应该干脆不提钱,让社会规则来引导人们做出自我牺牲与奉献。
通常,人们(特别是广大女性同胞)对“降价”、 “便宜”都没什么抵抗力。但其实我们是否要花一定价钱购买某件商品,应该考虑该商品的实际效用和现在的价格,不应该受到无关参考价值的影响(降价了多少)。在考虑是否为了节省一定的金钱成本而花费其他成本时也应该考虑优惠的绝对值而不是比例(“595,才便宜5块钱,懒得去那家超市了”VS“10块钱,比那家贵5块呢,我还是去那边超市买吧”)。
对于自己花费时间精力完成的作品,通常人们会高估其价值,并且即使是仅仅拥有某种东西,人们也会因为那东西被赋予自己而高估其价值。要做到客观看待价值还真是困难啊。
人们对待各种事物都有适应性,因此为了让自己或他人的喜悦持续比较久,应该分开满足自己或他人的需求。对一般人来说,新买的电视很快就觉得没有什么特别的,而看过的演唱还时不时还会被你提起,可见人们对物质性东西的适应性比精神性的东西要强烈,也建议多花钱在和精神相关的东西上(不要再嫌弃视频网站的会员要收费了)。
对待风险和损失:
正常人在获得时规避风险,想要改变现状其实就是要放弃眼前所拥有的东西,这时人们通常会规避风险。在做出改变时,如果能意识到自己这种倾向,说服自己“任何事情都有得有失,损失是难免的”,可以一定程度上激励我们做出改变。
而在面临损失时人们喜好风险,如果让你做一件事可能避免某种损失,一般人都会冒险。人们厌恶损失,所以强调不做事的成本和损失比强调好处更能激励别人。“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聪明的你就可以利用这点通过不同方式的描述使人做出截然相反的决定了。但是人们对一般意义的损失比较在意,但对未得利益(机会成本)不够敏感,这也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但,有一种损失是可以不用考虑的。通常,人们会因为已经花钱去买了电影票,就不管刮风下雨都想去看,不然就觉得浪费了那个钱。但在考虑是否做出某决定时,应该仅仅考虑当前该决定的成本和收益,而不需要也不应该考虑已经付出的成本,就是说不应该再去想买票的钱了,而应该看看这天气是呆在家里更让你高兴还是出去看电影更让你高兴。再比如,在考虑是否卖掉手头的股票时,应该把股票买进的钱当作沉没成本,以你对该股票此时此刻的走势、你对风险的承受度、其他投资备选方案以及其他投资备选方案来决策。也可以利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可以想一想如果现在你手头持有当前那些股票价值的资金,你会用来买进吗(不考虑交易成本)?
对待比较和仿效:
有些判断是单独做出的,此时可能被容易评价但不是特别重要的特征所影响。但一旦旁边有其他物品,人们就会进行对比选择。比如一个有裂纹的杯子,虽然不影响喝水,而且价格也相当划算,可能人们也不会想买。此时在旁边放一个没有裂纹但价格贵了一倍的杯子,可能买那个有裂纹的杯子的人就多了。不仅商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利用这点来帮助自己:在敌弱我强,敌弱我弱,敌浅我深(“敌”的特质显而易见,而“我”的特质更需要比较才能看出来),可以通过增加对比选项突出自己。
商家可以利用的还包括设置展示和选项来来影响消费者。前者是因为多数人只有到了具体情境里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看到别人有,原来我也想要那样的)。后者比如商家可以给出三个选项:A(带杯盖的1型杯)、比A稍差的A-(不带杯盖的1型杯)、B(带杯盖的2型杯),如果1型和2型相差不大,那么通常选A的人比较多。再比如理发有90、60、30元三个档位,通常人们会选择60元那个,通常餐厅里最贵的菜不多人点,但次贵就较多人点了。
人们会基于其他人的行为来推断某事物的好坏,以决定是否仿效,这是“羊群效应”。人们也会根据自己从前的行为来决定之后是否继续,这叫做“自我羊群效应”。比如初次购买的价格或印象会形成一个“锚”,影响之后的选择。你的情绪、你的预期,也同样会影响你对一件事情的判断。所以商品进行品牌建设和推广是很有效果的,而你在情绪激动时尽量要避免做出决策,特别是重大决策。
人们在做某件事情前被提供的信息也会影响后面的选择,比如先问你电话号码后三位是什么,再让你猜天上现在有多少颗卫星,你很可能会根据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来进行调整,最后确定第二个的答案,尽管它们其实没有任何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