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果你已经三十多岁了,内心找到了自己特别想做的事情,在不改变现有的生存模式下,可以重新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同时,自身对于年龄的偏见,又有一丝丝不坚定,加上旁人的冷嘲热讽,你对自己说,还有可能吗?
大多数人,在二十多岁的时候,还处在职业生涯的摸索和发展阶段。只有少数人,要么在读书求学期间就已经具备了精英思维,要么十几岁就在社会上打拼,到二十几岁已经积累学习了近十年的经验了。
这些人,二十多岁就取得了大多数人三十多岁还望其项背的成就,于是,三十多岁的你就开始焦虑了,觉得自己会被拍死在沙滩上。
但,会把自己拍死的,从来不是别人,只会是你自己。
2
人生在世,除了品德至上,最重要的是要靠价值说话,凭你的作品说话,在互联网时代尤其如此,这和年龄没有一毛钱关系。
让我们先来了解几个熟悉的人。2013年10月创办“樊登读书会”的时候,樊登37岁;2012年“罗辑思维”第一期开播时,罗振宇39岁。
时光再回到几十年前,40岁的柳传志还没想清楚到底要做什么,每天在中关村门口摆摊卖电冰箱、电子手表、旱冰鞋,和联想还没沾边;43岁的任正非迫于家庭现实压力,不得不学别人下海做起了生意,逐渐创立华为……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当然,你可以说他们前期有自身的积累摆在那里,但是,这并不是问题的本质,况且,你活了三十多年,你不也有自己的积累么?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他们都有重新开始,从0到1,创立一个新天地的勇气,这,才是最重要的。
人立于世,不是靠年龄说话,年龄小,不代表他就一定幼稚,年龄大,不就等于他所知甚多。有的人活了十年,做着重复的事情,维持同样的认知,相当于只过了几个月。有的人,经历的几个月相当于别人的好多年。
抛开年龄的层面,想要从新开始,就从现在、此刻,去认真打磨你的作品,增长你的个人价值。
3
三十多岁,是人生最好的阶段。
二十多岁的时候,我们绝大多数人处于“向外求”的时期,找工作、找另一半、生孩子、买房子、买车子,这都是属于“向外求”的事情,当然,这些都是大多数平凡如你我之人必须要经历的事情,二十多岁潇潇洒洒,轰轰烈烈,就算虚度了不少年华,但也曾仗剑走过天涯。
三十多岁以后,渐渐地,一切尘埃落定了,无论你有没有房子、车子、结婚了还是离婚了,小孩也渐渐长大了,这些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已经经历了“向外求”的这个过程了,慢慢开始转为“向内求”了,你开始要探寻自我了。
你完全不需要遗憾自己觉悟得太晚,而是要庆幸自己觉醒得太早。
因为,你现在所考虑的,是你二十几岁的时候完全不会考虑的事情,年轻的时候,就是一个劲地忙自己的事情,没有来得及安安静静地坐下来,和内心来一场对话。
而当你三十多岁,有了新的目标以后,这个时候,就要开始进入人生的“攻坚阶段”。
你要相信,心灵的从容会发挥出巨大的力量,这是你二十多岁根本做不到的。
你别信那些说“三十多岁了,都奔四的人了,还有什么搞头”之类话语的人,让他们一边凉快去,你应该可怜他们,在不怎么光鲜的皮囊下,还有一个行将就木的灵魂。
4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只要你心怀希望,敢于拥抱变化,去专注你的作品,你就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也有“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定。
愿你三十多岁时,依旧心中有梦,眼里有光,花个两三年,终究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