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这个问题从我进入大学的那一刻就一直在思索着,记得在大一第一堂职业规划课上时,老师让我们谈谈自己心目中的大学应该是什么样的,于是我默默地在纸条上写上这么一句话:大学,是寻找内心灵魂的声音。
个声音,我找了四年,可仍然没有找到,因为后来我发现,现在意义的大学已经不再有可能让我去找到那个内心的声音。
这是来自三年前写下的心语: (那时候的我还不懂,内心还很迷茫,面对大大的这样一所学校,感觉空落落的,为了找到这个答案,我摆脱了学校所谓的事务性工作的干扰,果断的辞掉了班长职务,那时的思想是幼稚的,眼光是呆滞的,眼神是游离的,我不断的问着自己,也在反思着自己,尘归尘,土归土,既然我们终究要回到原点,为何不能就以一颗原始的心去看待这个世界呢?天若有情天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什么都无法舍弃,就什么也都无法改变。)
当时的纠结与痛苦,当时的苦苦探索内心的向往,在现实当中狠狠作痛,还好,大学曾经留有过一丝丝余温: 大学四年,我最喜欢的是英美文学课程(笔者英专出身),喜欢的原因在于我和这位老师都喜欢着《死亡诗社》这部电影,在于我们都推崇独立思考,甚至于我的毕业论文与《死亡诗社》电影里经常说到的:Oh,Captain,My Captain 这句脍炙人口引人启发的台词有关,这是一首源自于美国诗人惠特曼笔下的纪念美国总统林肯的诗,我的论文便是关于这首诗的思想价值赏析。
那次,在和我老师的思想产生共鸣之后,我将我的一篇关于《死亡诗社》这部电影的原创影评发给了老师,老师非常用心地回了我邮件,一字一句令我的心灵感受到真实灵魂的触动: 现在很少有同学愿意花时间思考了,或者说不具备思考的能力。
当时《死亡诗社》更多地教会我跳脱书本的框架,直接感受文字本身的魅力。无奈现实骨感,学生水平、教务制度等诸多限制,尤其近年,学风渐颓,功利当前,真心读书的也不多了,知识结构又属于常识性欠缺,大多考证混毕业,谈何独立思维、学术交流。就是课上说两个生僻的概念、远古的故事,也有不耐烦倒头睡的呢。其实当初选择大学教职,也是看重大学生思想相对成熟,能有不少交流机会,可惜从教以来,能像这样交流的机会也是少之又少。
现实虽然一次次挫败,或是不能随心所欲地一展才能,但是思想上的理想主义绝不能轻言放弃,这不就是《死亡诗社》传达的要旨吗?思想上的理想主义绝对不能轻易放弃,绝对,绝对,绝对不能!!!
理想中的大学,应是流动的思想,自由的思考,培育出一批批目光敏锐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