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因为已有的经验,对小孩的很多事情,会事先在心里做一个判断,觉得孩子还小,还做不了。但其实小孩的能量远比成人想的强很多。
我的儿子,3岁6个月,是个慢热又敏感的小男孩,对于新鲜事物充满了矛盾的心情,好奇又谨慎。
初春的一个周末,帝都是难得的好天气,我和孩子,公公、婆婆四人一起去爬香山,孩子他爹因为要踢球,缺席。本来公婆说去植物园,道路平整,孩子好走。可前一天刚刚去过,所以我还是决定去香山。
香山最高峰叫香炉峰,海拔557米,北京孩子俗称“鬼见愁”,是北京市民常去的登山地。
本来我们只打算在香山脚下几个景点转转,所以我们一行四人从东门进入,经静宜园,到琉璃塔,一路走一路玩,甚是开心。
从琉璃塔出来,看到一个路牌,向左是返回,向右是上山。公公婆婆本意是向左走就回去了,老人看着路牌很笃定地说,他不可能上去,受不了。但是我想看看孩子能爬多少,能爬多少算多少,好在公婆也没坚持回去,或者他们也想看看到底能爬多少吧,反正于是我们就向上走去了。
走了没两步,缆车从树丛中露了出来。孩子一下兴奋了起来,嚷着说要坐缆车。我看了一下遥遥无期的山顶,说,想做缆车得到前面的房子才可以。
半山腰有个缆车中转站,其实不能上,我这样说其实是为了鼓励他走到中转站然后就下山了。孩子二话没说就向半山腰那个缆车中转站跑去。当然没跑俩步就停下来了,改为了走,毕竟是山路。
孩子,走了没多久,就说累了,走不动了。我说那我们休息一下吧,然后就坐下来休息,休息的时候我问他,如果走不动了,我们可以向下走,但是孩子摇摇头,说还是要继续向上爬,去坐缆车。休息几分钟后,我说预备开始,继续开始向上爬。
就这样,我们走走停停,半山腰的缆车中转站已经到了。我的心理目标已经达到,想着就这样下山吧。
于是,当孩子问我,妈妈我们到了吗?可以坐缆车了吗?
我说,这个缆车中转站没有开门,你抬头看,看,那个高高的山上才是可以坐缆车的地方。今天就到这里吧,下次咱们爬到山顶上再坐缆车。
可不曾想,孩子竟然断然拒绝了我。
他说我想坐缆车,我要继续上。
我问,你累吗?
娃说,累。
我问,那还要上吗?
娃说,还要上。
我说,好,那我们今天就上到顶,加油。
于是我们就继续向山顶出发。这期间,孩子也经历了许多次的抱怨,还有多远啊,累了,想抱抱,但是每一次都被想要做缆车的欲望给收敛住了,我想这也许就是意志力地开始吧。
这期间,也有无数的登山人,不断的鼓励他,这种陌生人的鼓励,似乎也成了一个巨大的动力。
最后,我们终于来到了山顶。我和爷爷奶奶都非常高兴,忙着到处拍照。孩子却并不为然,一心想着,缆车!缆车在哪?
后来,坐在缆车上,
我说,这里高不高。
娃说,高。
我说,只有站在山顶上的人才能看到这些景色。没有爬上来的人,没法体会。娃没有说话。我想他还听不懂这些,但今天的过程在他心里会留下印象。其实在坐缆车的过程中,他一开始还是很紧张的,貌似他的这个愿望也并不如他想像的那样令人兴奋和陶醉,但愿他能慢慢地体会到,世间的很多事,回过头去看,努力的过程有的时候比结果更人心醉。
爬山这个事,虽是个小事,但是如果没有正确的方法,恐怕也很难做到。
1、相信孩子
相信孩子很重要。比如一开始公婆和我都觉得孩子不太可能爬上去,所以差点就打道回府,如果当时没坚持一下,也许就没有后面的登顶了。后面爬了一半开始,我越发相信孩子是可以爬上去的,也就一心一意地向着目标前进了。
2、积极的语言
其实在爬山的过程中,孩子也出现了多次的耍赖,畏难心理。比如有的时候,刚刚休息完,没走两步就又要休息。为此,我在每次休息完的时候,都说一句,预备出发。这句话,会有一个小小的仪式感,而且好像在说,又是一个新的开始,预示着离终点又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