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
这是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于谦的一首托物言志的诗。
相传有次,于谦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虽经千万次锤打,虽经熊熊烈火焚烧,即使粉身碎骨,又有何畏惧,只为把这一片清白长留人间。这首《石灰吟》有传是于谦16、17岁时所作,也有传说是他12岁时所作,因为史料的问题,现在还没有一个定论。但,我们来看16、17岁时,于谦的气场,气势磅礴,浩浩荡荡。
于谦死后,他的尸骨埋葬在西湖三台山麓。后人为了纪念他,为于谦修建了于谦墓和于谦祠。15岁的王阳明逃学,跑到于谦庙前,脱口而出,“赤手挽银河,公自大名垂宇宙;青山埋白骨,我来何处吊英贤。”上联巧妙化用了杜甫的名句来称赞于谦的卓越功勋,“诸葛大名垂宇宙”,下联则借用了岳飞墓前的名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一面表达了对于谦的缅怀,另一面也表达了自己的志之所向。
王勃写“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时候就只有17岁;白居易写“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时候就只有16岁;1911年14岁的周恩来,在回答老师提问时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而我们现在十四五岁、十六七岁的孩子们在干嘛?要么在做奥数,要么在打王者荣耀。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因为动机。我们要给孩子一个足够强大的学习动机。在上一期里我们聊到,考大学、挣大钱、找工作、养家糊口这是家长让孩子学习的动机,不是孩子自主学习的动机。正是因为这些动机是家长的,不是孩子的,才导致绝大多数的孩子觉得学习这件事情,和他们的生活是剥离的,是抽象的,是不能被理解的,是毫无意义的,所以他们忍耐、痛苦、低效、逃避、厌恶、看不到希望。
家长应该怎样去引导孩子呢?
首先,家长要明确“什么是志向”。有的朋友可能会说,“志向不就是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老师问的,你长大了想要做什么?孩子们回答,我想当老师,我想当警察,我想当解放军、科学家……”
这个不能称之为“志向”,只能算是一个想法、一个念头。有一次,我和儿子去朋友家聚会,晚上出门的时候,大雨瓢泼,我的车夹在了另外两个车的中间,没办法动。于是又是打电话,又是找保安,最后终于把车折腾出来了,开车的时候,我儿子拍拍我的肩膀,说:“爸爸,我长大了想当保安。”“为什么?”“你看保安多厉害啊!今天要不是保安叔叔,我们的车就出不来了,我们也回不了家了。”其实,他小时候一直有一个理想是当一名考古学家,研究古生物化石,因为他特别喜欢恐龙。但是,这一次,他的想法变了,想当保安了。
这事儿过去了许久,有一次,我突然想起来,又问他,“你的理想是什么呀?”“当考古学家啊。”所以,无论是保安还是考古学家,对于孩子来说,不叫“志向”,只能算是一个想法,一个念头,最多也就是一个理想。
图片来自于网络
从金文、战国文字到篆文,志字都是从心、之(㞢)声。以心表示,则与心境相关;之,不仅表示读音,也指明“内心之所向”为志,所以称为“志向”。《六书》中属于形声兼会意。隶书为求笔画的平整,把上半部分的(㞢)变作(士),所以,隶书、楷书的字形作“志”。
所以,“志向”是什么,是一个人的心之所向,是他的价值体现。他,作为一个人,站在人类的视角上,可以为社会、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做出怎样的贡献;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提供怎样的价值;又或者想要获得怎样的成就;又或者想要体验怎样的人生……这些,才是“志向”,才是他的“心之所向”。
有些朋友可能会说,这些都太扯了,太遥远了吧?是的,我也曾经问过我的儿子,“你的志向是什么?”,也和他解释了志向与想法、念头、理想之间的差别,儿子想了半天,告诉我,“爸爸,我从来都没有想过。”我说,“是的,没有关系,你现在还小,你可以慢慢想。但是,我希望,志向会变成你心中的一个种子,时不时的拿出来,翻一翻,想一想:我想过一个怎样的人生?”
同样,我希望我们的家长也能够时不时的“拿出来,翻一翻,想一想:我想过一个怎样的人生?”
不是你的孩子,是你想过一个怎样的人生?你的志向是什么?你自己站在人类的视角上,可以为社会、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做出怎样的贡献;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提供怎样的价值;又或者想要获得怎样的成就;又或者想要体验怎样的人生……
如果能想明白,感受一下,觉察一下,你会不会从中获得力量,你就会明白,一个足够强大的动机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也就是说,我们要让孩子自己觉得他要学,应该学,这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没有这个东西,简单粗暴地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强迫孩子坐到桌子前面去假装学习,都不会有任何积极正向的结果。
对于一个在贫困地区长大的孩子来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离开这个地方;
对于一个经常被批评的孩子来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得到父母的认可;
对于一个经常被责骂、殴打的孩子来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父母不再打骂他;
对于一个经常被否定的孩子来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不断地得到肯定;
对于一个内在自我价值感很高的孩子来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不断发挥自己的潜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我们并不希望孩子孩子的价值仅仅体现在“如何远离贫困的地区”、“如何不再被骂”、“如何不断证明自己以得到他人的认可”,因为这样的愿望即使能够实现,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甚至这些都不能带来个人的成就感。而,高远的志向则更有可能引领孩子持续地努力,不断地创新,成就最好的自己。如果一个人愿意给他人、社会、国家、民族、甚至全人类提供价值输出,那么,他眼前所有的困难和挫折比较这一高远的志向,都不再是困难和挫折,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一个愿意对全世界提供价值输出的孩子,将来不会成就最好的自己,不能够应对现实世界的挑战,不能够收获人生的幸福。
范仲淹小时候,有一次看到一个算命先生,就问他:“请你看看,我以后可不可以当宰相?”算命先生从未遇过口气这样大的小孩,就跟他说:“你口气未免太大了!”范仲淹有点不好意思,接着又问算命先生:“那你帮我看看,我能不能当医生?”这位先生很好奇,为何两个想法差别这么大?范仲淹回答:“唯有良相、良医可以救人。”良相可以救一国的人;良医可以救一个人的生命,可能改写一个家的命运。算命先生听完以后很感动,因为范仲淹心心念念都是要救人,所以他跟范仲淹说:“你有这样一颗心,就是真正的宰相之心,你以后一定会当宰相。”
我们来思考一下,同样是年轻人,范仲淹年轻的时候,念四书五经是要念出什么?是要念出修身、齐家、治国的方法。而其他读书人是要念出什么?是要念出功名利禄。所以他们对于经教的领会、对于生命的体验、对于人生的格局、对于挫折和困难的看法都有相当大的差别。
人生的价值在于成就身旁所有人的人生价值。当孩子有这样的志向,自然就会好好地充实自己,好好规划时间,而不会蹉跎岁月,消磨光阴。
我是麒麟爸爸,曾经在一线教书十余年,现在侧重于精研未成年孩子心理因素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请点赞、转发或者收藏,关注亦无不可,谢谢大家,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