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的法性固定性思维,
前些日子,有一个女同学谈到与爱人之间的冲突:在某商场中孩子看到了一个玩具车很想要,她觉得不贵,就想立刻就买给孩子玩,而爱人却不同意。然后两口子就有了一点冲突,她在反思这就是理性人与感性人之间的冲突。
是啊,这两类人的冲突真的难以避免,可是,感性的人有时也会理性。理性的人也会有喜怒哀乐这样感性的意识。但只要有爱的粘合,天上下雨地上流,两口子肯定会和好如初。只是这里无论感性地及时给孩子买玩具让其开心,还是理性的不买给孩子玩具让其伤心,都会有一个误区。合理一点的说法是让孩子踮起来脚尖来才够的上这一个玩具,这才是让孩子以后幸福与快乐的根本。
所谓的踮起脚尖,就是适当地延迟对孩子欲望满足,让他们能适当地思考与行动,美国有一个著名的试验:给一颗棉花糖给一批孩子,告诉他们如果愿意等待十分钟,则将会获得第二颗糖。试验员走了之后,发现一些孩子忍住了不吃糖,而另一些转身就把糖给吃光了。多少年过去了,科学家们发现,凡是当年能够拖延不吃糖的孩子,在社会里大都有一定的地位与影响。而那些立刻把糖吃掉的孩子,基本上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就算他们的家庭背景很好,生活也是很坎坷。
这里孩子是否愿意延迟欲望的关键与其父母的教育有关。不能够延迟欲望的孩子,很多是孩子一有欲望家长就急着去满足。结果最后导致 孩子最后就会形成固定性思维模式,既不感性也不理性。这里我们用一个词,叫着“法性”!!!
我用一个小笑话来说明什么是法性:有一个年青人天天下班看那里有个独腿的老乞丐很可怜,于是每天都给他两元钱,如此持续了三四年。后来一天他只给乞丐一元,乞丐愣住了:"先生,这几年了,你一直给我两元,为什么今天你只给一元呢?""我结婚了,现在又有了孩子,生活真的有一些压力."那一个乞丐大怒,拍一个耳光扇过去:"他妈的,你怎么用我的钱来养活你的家人呢?"
这就是那些法性人的思考模式,他会觉得眼前别人给他的一切都是正常的,应该的,是他拥有的必然,,包括他人为他的付出。同时他的能力,情感,都是固定不变的。生活之中,他不愿意去学习,也不愿意去成长,更不愿意去等待,一旦失败,即全面崩溃,终身难以再爬起来。
人为什么会有固化性思维呢?其实这是人节约能量的本能,我们知道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人也是如此,人要是用大脑来思考问题,那一定得需要能量的。为了节约能量,于是我们人类会把我们很多经常性的行为固化下来,最后形成肌肉的条件反射处理。即面对这一些事物从来不用思考动脑,,一遇到条件,就根据本能的反射来进行.以前什么样,现在就是什么样,以前怎样做,当下就应该怎样做。容不得有一点儿变化。
慢慢地,这一些可变的东西,就形成了我们生活之中的舒适区.我们无法容忍与接受它有任何改变.从此,人象一个轴承之中的滚珠或者是牙膏,不挤不拨,就不会有任何动作。挤着压着,还要费好大的力才能够让它动一动。这几乎是中国教育与中国家长的通病,长此以往,家长越挤越用力,而孩子与大人都会是越来越累。时间再久一点下去。孩子对一切都已经麻木并已经习惯,不论是我们的付出恩惠,还是我们的粗暴打骂他们都已习已为常。一旦我们有所改变,他立刻无法接受,甚至发火。这是俗语中的一把米养恩人与一斗米养仇人。我们辛苦养活他们,孩子不但没有感激父母,反而是象 个乞丐一样成为父母的仇人。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也有自己的能力与愿力。象一个宝马车,只是缺少一点油与打火的钥匙.家长只要找到一些油再打着火,孩子就可以自动开起来.从此家长就只用坐车调整方向盘,而不必天天去推着车。而当家长不能够延迟孩子的满足,也不能够适当的延迟自己的愿望,家长头脑之中有一个什么想法,或者是老师让干一个什么事,他马上就让孩子去完成。他们根本来不及等待孩子,于是就只能够推车拉车而来不及、也不愿意去发动孩子的车。他们在外在地不停强灌输给孩子大量的东西,却没有让孩子内在激发起来,事做完了,孩子根本没有存在感与兴趣感。这一些外在的东西,无论好还是坏,都会形成他坚硬的壳意识,象国家的宪法一样稳固。在这一个硬壳下面,中国的孩子心灵慢慢在空心化,只教其知识而不育其心灵,让其成为一个带壳的草莓一代。外表法性而内心脆弱。
让孩子踮起来脚尖儿,让他等待,让他发愿,让他思考,就只是等等那一会儿,可以让孩子能够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就稍为等待那一会儿,孩子不得不动起来,不得不思考起来,这一个小小等待时间就让孩子能力有得到练习与发展的机会,孩子的能力越来越强,他的痛苦区也就会越来越小.他到处都能够遇到自己能够做可以做的事。
再回头谈一下我们说的幸福,这里的幸就是侥幸与偶然的意思,这里收获一定不是经常能够得到就是福,而一旦经常得到,就形成了法性的固化思维,常福即无福,得到其实即为失去,不会再是幸福而只是不幸,幸福只是人的一种感觉,我们知道任何人都只能够感觉到变化.感觉不到不变化的东东.我们去久的厕所,就感觉不到臭味,吃习惯的美食,也觉不到香气.不论我们给孩子再好美食再好玩的地方去玩,只要玩个几天,他一定会腻味.而只有等待与梦想之中,不容易不经常侥幸得到的东西,会让他久久难忘记。
有人说圣人无父,意思是很多的大成就者,都是一些缺少父亲的人,象孔子,孟子,欧阳修,范仲淹,到西方的一些,象爱迪生,牛顿,都从小没有父亲。也就是说,是没有父亲这一个环境之中,才让他不能够及时得到他自己想要的东西,甚至是没有他想要的理性,而能够不断的磨合自己,如果孩子事事都要思考,事事都得行动,事事都受到磨难与阻拦。从此他会不怕挫折。那么他会成为一个有成长性思维的人,他会终生都会在成长之中,他能够独立的面对任何困难与挑战,不怕失败,而仅仅把失败作为一类的考试,爱迪生在发明电灯的时候失败了5000多次,有人问他,他说,我只是找到了5000种不适合的办法.哪怕是屡战而屡败,而他却越来越勇敢。象大树一样一生都在成长,达到无限高度。
所以,这里很多杰出的父母,不光不会立刻满足孩子,会孩子踮址脚尖来等待,更多的,是为孩子制造一些磨难.让磨难来磨炼孩子的心性,训练他的能力,扩大他的能量区.他让终生能够不停的奋斗.天将将大任于斯也也,必先苦其心智,行拂乱其所为,然后动心韧性,增益其所不能。好的父母,能够给孩子带来终身快乐与幸福的父母,就是那些甚至是故意给孩子带来磨难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