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朋友A小聚聊天,她照例诉说着自己的育儿焦虑,孩子两岁多,上幼儿园穿衣服不配合,她说了很多道理,女儿不听,最后她只能把孩子摔在床上,粗暴的穿好衣服,“你说我这样做是不是不对?很多育儿书籍上说不该和孩子发脾气的,每次我都特别后悔,甚至有时候会抱着孩子哭泣道歉”,我问她:“为什么对孩子发脾气不对呢?”她说育儿书上都这么说的……
B与同事发生了矛盾,同事出言不逊,百般刁难,她深感被诋毁,觉得自己有理,但为了避免矛盾,与自己说,“做人要豁达,只要做好自己就好,无关他人,况且自己这件事也有不对的地方。”我问她:“你被诋毁有愤怒吗?”她说:“我也有不对的地方,开始有愤怒,后来就没了”。
“我懂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是个老梗,曾经我也在这个梗里差点“心梗”,当她们讲述着自己的故事时,这句话蓦然乍现,我仿佛看见道理成为了一个屏障,阻隔在她们与自己的情绪之间,像一面墙,看见了道理,情绪就被闷了回去。
起初学心理学时,曾奇峰老师说,很多身体问题来自于心理,我觉得言过其实,后来听越来越多的老师说起这个现象,我便觉得有道理,欣然拿来使用与别人讲,当对方较真探底时,竟又使我生起质疑,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道理,就像根薄身大的树,看起来丰满却禁不住摇晃,当懂得了这句话的根时,才真的扎稳了这部分道理的实—“支配我们内脏器官的神经叫做自主神经。它们分布于心脏、血管、呼吸器官、肠胃平滑肌和腺体等内脏器官。自主神经一般不受意识支配,经特殊训练,意识或意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自主神经活动,人在情绪状态下会有明显的生理变化,因此自主神经的活动与情绪的表现有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像压抑自己的情感一样不让我们的内脏器官生病,但是我们压抑下去的情感,却能让我们的内脏器官产生很大的变化。比如前几天室友在群里说头疼,去医院检查,拍片之后脑和脊髓都没问题,医生说她有些焦虑症,医生没给她做心里测评,这一论断来自于她长期焦虑情绪而引起的生理异常表现。我们都知道自己身体虚弱、头疼脑热有可能是发烧,但是都不知道内部器官的变化是需要长期情绪变化的过程积累所得,而情绪是不会因为你懂了道理而消失的,它们只会被压抑,被压抑的情绪在体内淤积,最后坐实成病。
从小我们被浸泡在比较里,总有个别人家的孩子比我们更优秀,慢慢长大了,可以自主过生活,却仍逃不出别人的期待,当我学习累了想休息时,打开手机,朋友圈满屏的鸡血,更看清了自己的堕落,于是对自己说,”那么优秀的人还在努力,而我却要玩手机、看电视,我一事无成就是因为管不了自己,越努力越幸运,是因为自己不够努力,所以才不成功”,原本悠闲的小憩变成深深的自责,只好马不停蹄,把情绪调成静音继续努力。那些道理变成自责的理由,用忽略情绪的方式说服自己上进,而当上进变成一种压力的时候,逃避就成为刚需,因为你的身体在用打游戏、玩手机、看电视的方式为情绪提出抗议,这时候我们要关注自己的情绪,就放下那些道理,不评判的,尊重的与自己相处一会儿,好不好?
当我写这篇文章时,几度想要放弃,曾经我活在别人的期待里,想到文章写得不令人满意,不会得到好评,便弃写,或是用华而不实的语言蒙混过关,因为我时刻想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夸赞,害怕看见别人的不认同,因为别人的不认同就证明自己不好,我把看待自己好不好的权力交给了别人,而现今,知道一篇文章的好坏取决于思维深度、角度和写作习惯时,却能按着自己想要的目标去走,把自己想练习但认为最薄弱的地方展示出来,把你的弱点当成你的铠甲,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对自己不评判,道理很多,听起来讲理,但家是个讲情的地方,爱人之间是讲情的地方,自己对自己也是个讲情的地方,就给自己留个与自己讲感情的空间,看看自己的情绪,呵护一下自己。
育儿中,我们不与孩子指责和打骂是因为孩子尚小,不会表达时,不要用过分的方式压制孩子的情绪,从而压制自主和自尊的欲望;而成人在面对被别人诋毁时,有理所应当的愤怒,但我们不一定非要歇斯底里争吵,而是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告诉对方你的态度让我觉得很愤怒。心理学中说,给孩子最好的教养环境是不评判的环境,咨询师在咨询中要与来访者营造的也是不评判的环境,因为一个环境有肯定就有否定,而为了得到你的肯定,对方就会隐藏和压抑自己被否定的部分,所以善待自己,请从给自己一个不评判的环境开始,愿你我都不必活在别人的期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