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改变孩子一生》这本书,先于心理学的所有知识,来到我面前,还带着老师的亲笔题词,开启了我的心理学之旅。
讲老实话,单单看这一本书是没啥兴趣的。尽管送我书的姐姐言之凿凿地说:看看这本书,肯定对你教育孩子特别好!
后来,学了心理咨询师的课程,考了证,跟随老师学习研修,才发现,姐姐这句话说得太对了!
(ps,同样收到书的两位妹妹,你们是不是现在仍然对这句话持怀疑态度啊?
《三个月改变孩子一生》这本书,它的用处不是让家长看书学多少育儿知识(学了也不一定学会,学会了也不一定会用),而是希望家长们像书中的八位父母那样去“做”的,因为那不是知识的学习而是一种亲子互动体验。
我们的跟踪显示,凡是能够在坚持完成了三个月日记的父母,就不再怀疑这三个月的确可以改变孩子一生;而那些不相信的,都是没有去做或浅尝辄止就放弃了的。
但是遗憾的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遇到的家长更多地是嘴上说着“爱孩子”,说着“我知道孩子的问题都是出在家长身上”,却不能按照指导去真真切切地关注孩子的差异点、闪光点、动情点,而动辄纠结于(孩子)“怎么能这样!”“你说他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问题)?”
最近在看《少年说》,里面的这类家长也为数不少。
当孩子站在高台,对着台下的妈妈喊着:“妈妈,你为什么不能看到我的努力呢?”,喊着“我希望妈妈可以支持我的梦想!”,甚至为此当众流下了热泪,令观者为之动容。
而妈妈的表现呢?冷静到可以说是“冷酷”。(当然了,她们自己肯定不是这么认为的。她们认为自己做的一点儿也没错,是非常“理性”的妈妈!)
一个妈妈头头是道世界上最好的家,就是爸爸爱妈妈。”这话已把家庭教育的内涵囊括了。地表明了自己这样做的原因1、2、3、4;另一个妈妈趁机讨价还价,你考多少名我就支持你!
动力心理学认为,一个不能够被孩子的言谈举止所感动(过/着)的父母,必然亲情压抑,在家教过程中常常对孩子讲理说教有余而亲情表达不足。
深以为然!
家教,家教,重点在“家”而不在“教”!
有多少家长抱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自豪感在阉割着孩子的情感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