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温JT叔叔讲庄子,每天读一点《庄子白皮书》,写一点随感。JT叔叔对《庄子》的讲解是什么样子的呢?简单概括,通过读《庄子》,思考自己日常生活的言行,并进行承认事实的练习,从而过上一个幸福喜乐的生活。我这里介绍一下JT关于情绪的见解以及自我练习的感受。
JT庄子的基本理论逻辑是基于承认事实展开的。人的右脑,主要功能是“承认事实”;人的左脑,是逻辑推理的脑,没有承认事实的功能。这两个功能有什么差异呢?举一些简单的例子。我姓李,因为右脑承认事实,所以别人要我自己相信“我信王”,我是无法做到的;而如果对左脑说,“猴子会爬树,乌龟是一种猴子,所以乌龟会爬树”,左脑会认为说得对。只要观点符合逻辑,左脑都会认为是正确的,不会去确认“乌龟不是猴子”、“乌龟不会爬树”之类的事实。JT自己定义了「我执」这个词,我执是因左脑 逻辑推导而偏离事实 的不实观点以及随之而来的 不承认事实 的行为。
我执有两个特征,一个是好辩论,另一个有情绪。我执本身不是事实,这样的一个存在会害怕自己被事实消灭,所以会尽力向外界证明自己是对的,因而产生辩论、说服、劝说等等行为。当人被我执控制时,右脑会产生“情绪”。一般人认为,情绪是受到他人伤害而产生的生气、不高兴。而JT的理论认为,情绪是“左右脑意见不统一”而产生的现象,也就是逻辑思考与事实不符。
为什么说逻辑思考与事实不符就产生情绪呢?我拿原生家庭问题举例,网上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在两代人的交流中,父母觉得子女的行为、想法不对,应该如何如何做;而子女觉得不应该那样做。这种观点的分歧有时候不可调和。更有甚者,双方剑拔弩张,关系紧张,还有类似豆瓣父母皆祸害、知乎重男轻女等问题的延伸。为什么在至亲间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首先,核心一点是双方观念的对峙,没有一点挽回的余地。父母可能觉得,自己生的就要听我的,理所当然;子女委屈怨恨,你们怎么不能理解我的想法。一方是几十年生活经验累积的现实认知,另一方可能是在社会发展中对自我个性的追求。各自的观点在各自的认知中都是正确的,根深蒂固的认知怎么能轻易改变呢?事实就是,很难改变。如果不去承认这个事实,坚持自己脑中的逻辑,不断地去说服对方来认可自己的观点、想法,无助、气愤等类似的消极情绪可能会出现。
那如何消解自己体验到的负面情绪呢?首先明确,这些情绪来源于我执,来源于自己的信念与事实不符。如果一直执拗于自己的不实信念,就是不断与事实逻辑想碰撞,搞得自己遍体鳞伤。自己可以做的是,当有辩论冲动以及情绪这两个我执特征时,自己内心要有意识地停顿一下,反思自己辩论冲动以及情绪的内在逻辑,这逻辑与事实逻辑的冲突点在哪?不断捋顺自己,直至承认事实,特征消失。
基于前面的例子,我从子女角度做一个分析,有两种子女反应的模式。一种模式,虽然父母的观点很难改变,但我忽略了这个事实。我渴望得到他们的理解,不断尝试去说服他们。结果可能是,一次次的观念冲突并没有改变父母的想法,反而带来一次次失望,内心受伤痛苦。当然,不排除最后成功说服父母的可能。另一种方式,我得承认(认怂),我改变不了父母长久以来的想法,死了“劝说”父母的心,不白费力气。诚然,父母的不理解还会让自己伤心,但自己可以避免在两种观点之间的纠结,避免一次次劝说失败带来的痛苦和伤心。同时,不要忽视你所坚持的想法或行为。很大可能,你所珍视的,会带给你快乐和愉悦。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它的存在是符合逻辑的。如果沉迷于自己的情绪中,不断去对抗事实存在的合理性,最后受伤的也只能是自己。
知道这些就能消除我执了吗?未必。一个人可能没有足够心力来处理情绪反应。这一点与小内存电脑运行情况类似,当任务量过大,电脑会出现卡顿、宕机。对于人也一样,当人脑的内存大小不能够支持寻找事实过程的心力消耗,乱窜的念头可能会直接让小内存的大脑宕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用文字记下念头、情绪,逐一回溯、求证其逻辑脉络,减少内存消耗。这样做的次数多了,自己的大脑内存也会慢慢变大,就能够处理更复杂的情绪和念头了。当负面情绪逐渐一一被消解,自己就会有足够的心力、精力去体验令自己快乐的事物,从而过上一个平安喜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