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阿兰•德波顿是在作家马家辉的专栏文章里,讲到在机场的旅行,描述机场里听到的各种声音,就提到阿兰的《机场里的小旅行》《旅行的艺术》这两本书。
被书的名字所吸引,觉得还有人专门、认真写旅行这样的一种行为,好奇就找来看,书里写他去各地旅行的感受,轻松的文笔,还算有趣,其它内容记不清了。
最近在杂志上看到他《身份的焦虑》里的一些观点和只言片语,也找来整本书看,觉得观点很新颖。
顺着好奇作者本人,才发现他还“活着”,在TED上演讲过,被称为英伦才子型作家,年轻时确实很帅。
在网上查到他现在的样子,依然有着年轻时的姿态,只是头发少了,但笑容依旧,看起来依然是个快乐的人。在文字中也感受到了他洒脱、随意的性格。
《身份的焦虑》是一本随笔集,看完才了解了随笔和散文的区别。以前看的散文多,没太接触过随笔,现在清楚一些它们的差别。随笔没有那么多的抒情、表达,想到哪,写到哪,议论较多,篇幅短。
这本书的序言写得好,一看就是认真写的,作者为中国读者写的新版文集总序。
一般作家给自己书作序的时候是应编辑之邀,“没话找话说”,写些有的没的,含金量并不高(莫言在某个采访里说的),除去有的作者专门为人写序,比如梁文道,被称为“腰封小王子”,经常给别人的新书作序,有的书可能也没怎么看过,碍于情面和被人要求写。
阿兰的序也是一篇好文章。
“抱定为了更好地理解自己以及自己所处环境的目的去读书,是事关重要的。”
“最好的书能清楚的阐明你长久以来一直心有所感,却从来没办法明白表达出来的那些东西。”
“为了帮我更好的生活而读书…
在文艺作品中认出我们自己…
我几乎从来都不为了“取乐”而读书。”
作者对读书发表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假如我们不能停止忧虑,我们将会用生命中大量的光阴为错误的东西而担心,这才是最令人痛心疾首的事情。”
写得很耐人寻味了。
书的内容分为两部分:焦虑起因、解决办法。
1.焦虑起因:渴求身份、势力倾向、过度期望、精英崇拜、制约因素
渴求身份里提到被爱的需要,渴望被关注。
“我们的“自我”或自我认知可以用一只漏气的气球来作比方——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他人的爱来填充自己的内心,而经不起哪怕是针尖麦芒大的刺伤。我们的情绪变得难以理喻,一会儿因他人的褒扬而开心,一会儿为他人的漠视而伤怀。”
“他人对我们的关注之所以如此重要,主要原因便在于人类对自身价值的判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对我们的看法。我们的自我感觉和自我认同完全受制于周围的人对我们的评价。”
人们在太在意别人的评价,通过别人的评价来看到自己。
“我们嫉妒的只是和我们处在同一层次的人,即我们的比照群体。”
人的痛苦大多来自比较。能忍受得了富人很富,但有时忍受不了自己身边的朋友比自己富裕,或过得好。
这本书和《人类简史》给人的感觉很像,内容只是一些数据、事实的呈现,而非自我观点的强烈陈述、灌输。如作者所说,只是了解、谈论,像谈起天气预报一样自然,说一说“身份的焦虑”是什么,怎么来的,可以怎样试着解决。
焦虑起因中的过度期望: 作者从美国社会的发展,历史原因,社会构成,到皇室统治的国家,开始讨论人为什么不安于自己的生活,对自己有了更多、更好的期待。
(让我想起朱元璋翻身做皇帝,上任后会害怕其它人用一样的方法推翻他,推行中央集权制,手握兵权,也就了解为什么时下中国人依然愿意读明史,尤其热衷于对朱元璋的讨论。
《明朝那些事》讲述的也是一个普通人甚至是贫寒人的奋斗史。) “我们对自己设定的目标决定了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解读。”
自尊= 实际的成就
—────—
对自己的期待
对自我的期待越高,成就越小,自尊感会降低。
“我们理解的正常生活决定了我们的幸福指数。”
每个人定义的幸福,区别很大。
焦虑的原因还有成功学和一些人物传记对人们的影响。
作者列举了一些成功人士的传记,很多书一直到现在依然流行。《成功法则》《成功秘诀》《成功法术》,富兰克林的《自传》。
“也许我们拥有的不多,但由于期望的减少我们能知足常乐,反之,现代社会鼓励人们追求一切,尽管我们已经非常富有,我们却终日焦虑多愁。”
(很早以前看过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书里写了很多农奴的生活,出身地主阶层的作者经常去农奴家里做客,观察他们的生活,认为他们多才多艺,很快乐,被他们淳朴的心灵,善舞的生活,美妙的歌声,深深触动。屠格涅夫记录他们,喜欢与他们在一起,感到丰富有趣。)
“我们永远都不能安于现状,永远都有尚未企及的梦想。”
“苏格兰学者塞缪尔•斯迈尔斯在《自助》勉励底层的年轻人要为自己定下较高的生活目标,提升自己的教育程度,花钱得有计划,同时,在自我奋斗的路上应该抵制可能会施以援手的政府。” 政府的援助可能会让一些人有所依靠。
焦虑原因里的制约因素: 变幻无常的才能、运气、雇主、雇主盈利原则、全球经济发展规律
作者旁征博引,马克思、恩格斯、卡耐基,和各种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的观点、著作,阐释这些因素怎样制约人的发展,引起身份的焦虑。
“家庭纽带、朋友之情或两性相悦可能有时候会使物质方面的动力变得无关紧要,但如果一个人依赖这些货币来寻求对自己需求的稳定满足,那么他不仅过于乐观,而且有欠审慎。人类除非具有强有力的理由,否则不会轻易喜笑颜开。”
“我们对爱的需求保持稳定不变,且丝毫不亚于孩提时代,因而在我们的需求和世界的不确定条件之间产生了一种不平衡,而这种不确定性构成了我们身份焦虑的第五个关键原因。”
爱会给予人力量。
“如果因为我们没有达到某一职业目标或没有能力养家糊口,我们就会丧失自己应有的身份。” 身份的确定有时来自于职业。
2.解决的办法:哲学、艺术、政治、基督教、波西米亚
“在一些不公正的情形下,哲学可以帮助我们确立一种信心,即就算我们没有得到他人的溢美之词,依然有资格赢得他人的爱戴。”
哲学有时会安抚人心,它会告诉你,别人的评价只是一场虚幻,并无实际意义,你对自己的评价更重要。
“确保我们想要得到的就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作者在书中讲解了一些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丰富、极具特色的人生,他们怎样看待财富、品德。如简奥斯汀、福楼拜、托尔斯泰的作品。
“一部艺术作品应该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欣赏那些在无人凭吊的坟墓中安息的每个平凡人生的价值。” 作品中会有各样的人生,平凡或伟大,每个人的价值所在。
对悲剧的观看。
作者对《包法利夫人》的评价:
“我们以某种特定的方式生活,但很少理解导致这种生活方式的原因,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知之甚少,我们行为的后果又是极为严重而悲惨,我们的社会对待我们的错误又是多么的冷酷和无情。”
爱玛一步步走向毁灭,却又让人唏嘘慨叹。
“悲剧促使我们摒弃日常生活中对失败与挫折的简单化的看法,使我们以宽容的心态对待我们人性中普遍存在的愚昧与过失。”
关注绘画作品。
观察作品中不同的生活场景和人生。
作者引述了法国画家夏尔丹的静物作品。
“这些描绘日常生活的伟大艺术家能够帮助我们纠正一系列势利观念,面对人世间何者应该受到尊重,何者应该获得荣耀得到全新的认识。”
(想起梵高作品中,吃土豆的人,麦田里休息的农民,会感到绘画作者本身对这些人物的爱,生活真正的样子。)
“生活就是一种焦虑代替另一种焦虑,用一种欲望代替另一种欲望的过程。”
“我们的任何一个目标向我们提供的一劳永逸的保证,按照目标本身的意思,是不可能实现的。”
“我们同样能够很容易地误解特定职业的魅力,因为这些工作需要付出的代价往往被人剪辑掉了,而只剩下了那些人们无法抗拒的优点。 我们总是在阅读结果,而不是整个过程。”
“一旦我们停止嫉妒他人,我们就会极端痛苦地发现我们居然花了我们生命中这么多的时间来羡慕那些错误的东西。
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将不再理所当然地是商人或地主,而是那些在凝视夜晚星空时深深感到惊奇的人,和那些能够理解和减轻他人痛苦的人。
要想把我们的社会交往名单进行筛选和清除,最好的方法就是思考在我们的熟人中间,有哪些人会跑到医院去探望我们。 把所有的精力集中在那些最能够经受住我们身份变化腐蚀的人际关系。
对死亡的预见能够使我们追求我们内心中最渴望的生活方式。
我们总是在追求目前最重要的事情,而把我们真正喜欢做的事情一再延迟,好像我们总是有足够的时间来这样做,死亡的想法能够改变这一切。”
作者开出的药方:
对身份低下的焦虑进行治疗,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旅游——在现实中旅游或在艺术作品中旅游——去感受世界的广阔无垠。
书中插图是很多瀑布、风景的图片。
(想起很久以前看过的壶口瀑布,被它的壮观惊到了,看了许久,回荡的就是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感到天地壮阔,大美无疆。)
阿兰的这本书让人换了种角度看世界。
“世界上并不是只有一种生活方式,才能证明生活的成功。”
焦虑是存在的,可能会一直存在,关键取决你怎么看待它,面对自己的心。
人无焦虑无动力,一路向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