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双星
伊阙之战后,白起马不停蹄,继续攻打韩国,取得土地,并因此在秦昭襄王十五年晋升为大良造。大良造这个职位大家一定很熟吧,就是商鞅变法的那个职位。白起的迅速崛起正在执政的魏冉有着直接的关系。同年,白起攻陷魏国,占领大小城池六十一座。十六年,左更白起与客卿司马错联合攻下垣城。这里提到了司马错,在这里就要多说上几句。
在《史记》当中,司马错第一次出现就是论战用兵巴蜀。而此次他的辩论对手就是张仪。这个事件大约发生在秦惠文王九年,而此时的张仪已经是秦国国相,司马错既然能与张仪论战,当时的官阶应该也不低,应该是客卿级别的吧。我们都知道,张仪是当时著名的纵横家,能言善辩,单单一张嘴,就能兵不血刃,左右一个国家的兴亡。那司马错怎么会和他要政变呢?司马错的底气是什么呢?事情的起因又是什么呢?
话说当时蜀国和巴国还是秦国南边的两个小国,他们将楚国和秦国隔离开来。秦国和楚国都曾想干掉这两个国家,以巩固国界边防,但是由于这两个国家地势险要,难以攻伐,迟迟难以下手。别看这两个国家实力不强,可是在搞事情的能力上却一点也不弱。秦惠文王九年,这两个国家又干起架来,而他们同时想到要找秦国这个老大来帮助自己。于是两国使臣不绝于通往秦国的路上。而同时,韩国这个小国家被楚国忽悠,扬言联楚伐秦。一时两个问题摆在了二十几岁的的惠文王面前。究竟是先收拾内讧的巴蜀,还是先教训不知死活的韩国呢?
当时任秦国国相的张仪是支持伐韩的。他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可以利用外交手段,联合魏、楚两国,攻灭韩国;二是可以继续攻伐东周西周,逼迫周交出九鼎,进一步挟天子以令诸侯,让各国听从秦国号令,从而成就秦国的千秋霸业。
这时一个十分振奋人心的战略思路,如果能够实现,天下就能成为秦王的囊中之物,而秦惠文王就能够名垂青史。但是,张仪的建议似乎口号性的东西多了一点,却在可行性上存在着很大的漏洞。这被司马错看在眼里。于是,作为支持伐巴蜀的代表人物,司马错抛出了自己的观点。
司马错先是否定了张仪的观点。他认为做事情一定要实事求是,先易后难,一步一步的来。攻打韩国,消灭周国,看似目标远大,但是实施起来,就很困难和危险了。攻打韩国,灭掉周国,这是违背正义之举。周朝目前还是名义上的共主,而韩国作为三晋之一,也是中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秦国比起来,诸侯各国更认同周和韩。一旦死磕,诸侯国会联合起来攻打秦国。这是一招险棋,更是一招臭棋。
但是攻打巴蜀就不同了。在中原人眼里,秦国是农民,而巴蜀连农民都算不上。秦国灭掉他们,实际上算是帮助边缘落后民走加快现代化进程,会得到那些发达文明国家的支持和认同。对于秦国自身来讲,拿下巴蜀两地,一则秦国国土又可以向南扩展,广其疆土,二则秦国可以自北向南窥视楚国,以巴蜀为根据地,随时可以出兵打击楚国,为今后秦国南向用兵开拓了新路线,也可为秦国攻楚做好战略储备。
对比两个人的主张,张仪更似喊口号,假大空的成分比较高,这是没有实战经验,欠缺实际操作经历的文人共同的特征。正如司马错认为的那样,当时秦国虽强,但是尚未成为战国的独角兽。当时的楚国、齐国都很强,与秦国构成了战国当中的第一强国集团。一旦秦国向中原进兵,作为中原文明的代表国家之一的齐国自然会作为核心,带领三晋与秦国开战。而楚国一直与中原国家关系暧昧,不久前还作为合纵长与秦国开战。一旦打起世界大战,楚国的站位一定不会在秦国这边,秦国很容易就会陷入到鼓励作战和多线作战的不利局面。在文化上没有认同感,而在实力上又没有绝对的优势,贸然出击,秦国只能是引火烧身。司马错的策略是循序渐进是的。在参与国际争雄之前,先做好自身的建设工作,广大国土,养精蓄锐,在不招惹国际争端的情况下,一点一点打开局面,在巩固国界的同时,丰富对外作战的路线,为秦国争雄打好基础。司马错的观点体现了一个经验丰富、眼光长远的战略家的判断能力。
当时秦惠文王虽然年轻,但是已经具备了一个雄主应具备的素质,他没有被张仪华丽壮阔的蓝图冲昏头脑,而是经过冷静的分析,十分睿智的选择了司马错的建议,出兵灭掉了巴国和蜀国,使秦国进一步壮大了自己的实力。司马错功不可没。
此后,司马错在在平复巴蜀叛乱、攻打三晋和奇袭楚国战役中,屡立奇功,也是秦国一代难得的名将。为什么在这里花了重墨呢?因为司马错及其一家与白起有着密切的关系。司马错在历史记载中笔墨不多,秦惠文王时表演极为精彩,到秦武王时几乎没有了踪迹,直到秦昭襄王时,才再次出现在史书上,再次出现后又是累累战功。
我们可以简单推测一下,司马错是秦惠文王时的重臣,而当时秦国人才济济,比如樗里疾和任鄙等。到了武王的时候,一代新人换旧人,除了樗里子等秦国贵族继续任用之外,就是武王新提拔的一些武人。当然,武王还没有怎么发挥就挂掉了。到了秦昭襄王初期,秦国一直忙于内政和处理复杂的国际局势,而秦王与宣太后争权,也导致国内事务无法正常开展。直到巴蜀反叛, 司马错才有机会再次表演。但是能够推测,此次司马错的再次启用与当时掌管秦国军事的魏冉有着重要的关系。因为魏冉真正走到前台的时候,司马错曝光的频率一下子就提高了。我们不难想象,司马错基本上进入到了魏冉集团的阵营。而此时,司马错也已经过了最好的年纪,步入晚年。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以魏冉为代表的秦国军事集团当中,形成了司马错—白起——胡阳、司马梗、司马勒老中青三代阶梯状组织,为秦国的稳定以及保持持续的战斗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我们在后来看到,每次白起攻打别国,执行执行重要任务的时候,司马错基本上留在国内,稳固后方并做好随时接应的准备,为白起解决了后顾之忧。
在魏冉集团,司马错年龄最大,应该是起到老兵带新兵的作用。我们不难想象,白起一定也是从这位老将身上学到了不少的经验,并得到了老人家的指点。而司马错也一定是倾囊相授,毫无保留。后来,司马家子弟大多跟着白起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可见白起与司马错关系一定是不一般的。魏冉的领导,司马错和白起的配合,使这个时期的秦国战斗力迅速壮大,不断取得骄人战绩。
那么为什么感觉白起要远比司马错有名呢?我们分析一下,司马错在秦惠文王九年与张仪论战,能够在秦国朝堂当着秦惠文王的面与当时炙手可热的张仪进行辩论,可以看出司马错当时地位应该已经不低了,而且也有了一定的威信,深得秦惠文王的信任,估计此时岁数应该在40岁左右。此后历经惠文王,武王知道16年后才在秦昭襄王6年再次出现,平定巴蜀叛乱。而此时,司马错应该到了56岁左右。白起崭露头角的时候,司马错已经60多岁了。
虽然司马错实力不俗,但是秦国一直是一个激进的国家,敢于将国家战略重担交给年轻人。在司马错和白起之间,白起正值壮年,精力和战斗力是比较旺盛的,而且秦国需要塑造战争神话和传奇,鼓舞秦国战士的士气,打击别过的信心。而白起年轻既有冲劲,又有战略战术思想,既能左右冲杀,又能冷静思考部署,这是一个标志性人物的重要特征。而且白起会有更多的剩下的岁月不断创造新的传说。虽然司马错在实力上不输白起,但是留给他的时间却不多了。这种情形下,让白起担起秦国攻占的重担,是秦国的不二选择,从实现魏冉战略部署上来见看,白起也是魏冉最中意的人选。
所以,白起快速的成为秦国炙手可热的人物和重点的培养对象,而司马错则成为了幕后英雄,在白起一次次创造战争奇迹的时候,司马错主要稳固后方,为接应白起和应付各类意外战事做好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