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寄畅园,作为江南四大名园之一,以“自然的山,精美的水,凝练的园,古拙的树,巧妙的景”著称于世。不仅受到清康熙乾隆两代君王的青睐,更是令无数文人雅士心驰神往的一方妙境。
寄畅园之名,源于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诗句“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园主毫不掩饰自己渴望效仿先贤,寄情于山水间的心愿。
寄畅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初为惠山寺僧舍,后被南京兵部尚书秦金所得,辟为园,名“凤谷山庄”。
秦金死后,寄畅园虽几易其主,但始终归属于秦氏后人。到了万历年间,园主改易为时任湖广巡抚的秦燿。
万历十九年,秦燿因政事纷争解职归乡,回到无锡后,疏浚池塘,叠山理水,构筑二十景,形成了寄畅园现有的格局。
如此看来,所谓“寄畅”,寄托的其实是主人内心的郁郁不得志。仕途受挫,转而移情山水,在一园之中打造一处可供心灵栖息归隐的桃源,是古代失意文人做出的普遍选择。
寄畅园中的景观命名,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准确来讲,园主以陶渊明为偶像,兼取老庄,把隐逸之思作为情感线索贯穿了构园的始终。
桃花洞,取自《桃花源记》中的“忽逢桃花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知鱼槛,取自《庄子·秋水》中的“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至于含贞斋,则是取自园主秦燿的诗句:“盘桓抚孤松,千载怀渊明。岁寒挺高节,吾自含吾贞。”
而说到“含贞”二字,我最先想到的却是《易经》坤卦的爻辞——含章可贞。意为人有美德而不显耀,是一种含蓄谦和的美好品质。
记得少年时的一位好友,是个温婉聪慧的美人,她曾说,希望以后可以生养一双儿女,男孩取名“含章”,女孩取名“可贞”。
当时的我,深深欣赏她的才情,这小小的心愿,或许她早已淡忘,可我多年来竟一直铭记在心。想必也是觉得十分美好吧。
据说,乾隆认为,“江南诸名胜,唯惠山秦园最古”,且“爱其幽致”。秦园,便是寄畅园的别称。
古幽之意,何以见得?除却建筑古迹的留存、匠心巧运而不落痕迹的构景,更少不了参天生长的古木。
竹林花草,荒芜了可以再生;亭台楼阁,废弃了可以重建。如今的匠人,能把做旧的工艺处理的以假乱真。可唯独那苍苍的古木,是在自然和岁月的滋养下一天天的形成,不可移栽,不可速生。
园中几株枝干遒劲的香樟,树龄都在四百年以上,还有两颗桂花,也达到了百岁的高龄。它们的存在,对于寄畅园的沧桑变迁是不可缺席的见证者,也是最最珍贵的生命记忆。
论及古意,我却更爱园中的流水。
园景再美,若无流水,总会少了些生机和气韵。比起许多园林中静态的水景,寄畅园的动人之处就在于那流淌的泉水,可观其雀跃之姿,可听其泠泠之音。
园中有八音涧,又名三叠泉。用黄石砌成的山体,涧中石路迂回,上有茂林,下流清泉,仔细聆听,若“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材质的乐器,奏出一曲高山流水的乐章。
与苏州的拙政园和留园相比,我甚爱寄畅园高低错落之势。
计成在《园冶》中写到,“相地合宜,构园得体”,又言“园地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
可见地貌是园林的根基,而寄畅园作为山麓园林,是谓拥有了天时地利,自然根骨清奇。
寄畅园中堆叠假山,延续了惠山的余脉,又做一池碧水,以成湖山相映之趣。人行园中,如入山林胜迹,寻古探幽之情备至。
若以园林类比人生,我愿为寄畅园,虽是女子,却有男儿的格局和胸怀,在这天朗气清的人世间闯荡,看尽光风霁月的美景,则此生无憾矣。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