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侃录【31】
【原文】
萧惠问死生之道。
先生曰:“知昼夜即知死生。”
问昼夜之道。
曰:“知昼则知夜。”
曰:“昼亦有所不知乎?”
先生曰:“汝能知昼?懵懵而兴,蠢蠢而食,行不著,习不察,终日昏昏,只是梦昼。唯‘息有养,瞬有存’①,此心惺惺明明,天理无一忌间断,才是能知昼。这便是天德,便是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更有甚么死生?”②
[注释]
①息有养,瞬有存:意为瞬息之间都不要间断存养的功夫。语出张载《张子全书》卷三:“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
②“通乎”句:意为通晓了昼夜阴阳的变化规律,就会领悟天地宇宙的运动规律。语出《易经·系辞上》:“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译文]
萧惠向先生请教生死的道理。
先生说:“明白了昼夜的变化就明白了生死。”
萧惠又请教昼夜的道理。
先生说:“明白了白天,就明白了黑夜。”
萧惠说:“白天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先生说:“你所明白的白天,不过是懵懵懂懂起床,胡嚼乱咽地吃饭,行为举止没有着落,所作所为不能自省自察,一整天昏昏度日,这只是在白日梦游。只有时刻存养自己的本心,使它清澈明亮,天理没有片刻中断,才能明白什么是白天。这便是晓了昼夜之道而明白的,还有什么生死的问题弄不明白呢?”
[解读]
萧惠同学问的死生之道这个问题,子路当年也问过孔子。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子路问如何事奉鬼神,孔子回答说:“不能事奉人,怎么能事奉鬼呢?”子路没有得到回答,但心里还有一个问题要问呢:“那斗胆再问老师,死,是怎么一回事呢?”孔子又训他:“生的道理还没搞清楚,怎么知道死呢?”
孔子不正面回答,两个原因,一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鬼神死生之事,搞不清楚,存而不论,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二是学习有次序,若论事奉鬼神是祭祀之事,那是国之大典,礼的核心,孔子最重视的,但子路的学习程度,基本的还没搞清楚,老想整那高端的,所以敲打他。
回到萧惠的问题,从义理上说,王阳明在这里并没有谈论生死问题,他所论的是生活的终极意义问题,而终极意义只是做君子圣人时时践行的事而已。
王阳明认为,充实生,可以超越死。所以,他强调要能“息有养,瞬有存”,把握生命的每一时刻,充实生命,完成自我,存养天心,然后才能将此心直通天心。反之,如果每天不知珍惜生命时光,只会浑浑噩噩、昏昏沉沉,即如行尸走肉,生亦如死。
王阳明这种积极充实人生的态度,可以说与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的看法一脉相承,与孟子的“尽心则知天”的观点相映成辉,但更富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