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到一个老师家里做客,过了一次传统的典型的“感恩节”,再看其他美国人的感恩节大餐,真的像中国的年夜饭,大抵相同。
我们吃了火鸡,土豆泥,曼越橘果酱,stuffing,还有南瓜派,其实还有用其他水果做成的派,苹果的,梨的,都很甜。
饭后和老师还有她的孙女玩了一个游戏,因为她的孙女才6岁,还不能看懂卡片上的规则,所以每次都由我来读给她听。
扑克上有A和B两种选择,一般一种是容易的,另一种较难,但目的都是通过猜测一些细节来更多的了解其他玩家。比如,猜你左边的人喜欢的数字是哪个,猜全场的人谁去的国家最多,猜有谁带了钱包,想一个名人的名字让别人猜等等,猜完之后每个人都说出自己的答案,看是否符合,猜对者得一分,累计计算看谁的得分最多为获胜方。
临近期末了,好多教材上的生词语法还没完全复习掉,单纯大面积的复习,又怕学生觉得枯燥无趣,苦苦思索时想到了那天我们一起玩的游戏。
我想把正本教材的语法都变成小扑克,而且我选了不同花色的A4纸,一张裁成4小份,可以写四个语法点,对折开来。左边注明拼音,汉字,英文意思,还有例句。右边就写明一件让学生做的事情。比如“也”和“都”,就让学生找出在场两个学生的相同之处,并说出一个句子;“想”和“要”就让学生make a wish,给学生句子的前半句,让学生完成后半句;“一边...一边“就让学生根据给的句子做动作然后让右边的人说出这个句子。基本上是每次上课讲课时基于语法功能的大汇总,但是改变了一个形式,这个过程中,可以每轮抽一张,答对得分,不会的话就提示至答对,但是不算分。有的学生很喜欢这个游戏,因为平时练习得多,而且可以从同伴身上学到很多;有的学生还不是很习惯,需要再磨合一下吧。总之,找到每个语法点与之相匹配的最佳功能点来巩固复习,对于学生来说,还是乐趣更多的。
忘记是谁说过的话,课堂上学到最多的其实是老师,每次我发现在备课过程中,很多小的细节,小的差别自己没有注意到,学生如果问到,即使不能说出全部的正确解释,也总想给出足够的例证让学生理解。譬如中文2的学生,问到“如果...的话“vs “要是”的区别,我想我只回答了语体的区别,其他的具体区别也没有,在网上细查了一下,还有其他的语用的差别,但是目前他们还不需要了解那么多,深深感受到“精讲多练,可理解输入的量的比例问题,对比分析”的重要性。
这一个学期,让学生做了很多大量的听写的task,口头的部分有些减少,希望下个学期再多提高一些。
希望自己下一个学期,对于教学能更系统一些,量化得更细致一些,透明一些,高效一些。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