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生时代,我的作文分数一直都不低,经常有被当做范本的时候。
平时时间都花在了做数学上面,老师布置的周记往往都是翻阅作文书,然后修修改改、拼拼贴贴,就成了自己的, 并没有真正地去定下心来琢磨过写作。面对考试,我自有套路:背一些好词好句,理解几篇优秀作文的观点,然后在考场上,我都能把素材拼拼凑凑成一篇分数不低的“好文章”。老师拿去当例文,学校拿去复印给全年级,可是我的心是虚的,因为我并不了解写作是怎么一回事,仿佛它除了应试,并没有什么别的意义。
大学又修了4年汉语言文学,被泡在文学和文字中四年,也被要求着写各种论文,但是我对写作仍然没有自信满满的感觉,依然很虚。
工作这些年,当了语文老师,虽然是教低年级,但是课堂上也是教小朋友认识语言文字,经常设置语言训练点,教孩子们造句、仿句、写话、写作文。这个过程越久 ,我越感受到不踏实:这么多年了,我走出了学校,逃离了考试,又走进了学校,带着一帮天真无邪的小朋友学习语文,可能还会教一辈子,那写作究竟是什么呢?在我学生时代,“拼拼凑凑”写作法在现在,依然是博得考场高分的利器,但是,我觉得这一定不是写作的真相,应试也不是写作唯一的意义,所以,我进行了探索。
我首先开了公众号,自己动起笔。在刚开始时,初心并不纯粹,我想求得关注,用文字来证明自己,当然这是埋藏在心底的声音。但是,我并不是一个很爱晒自己生活,非常张扬的人,我在写文章的时候,思虑很多:
1、一件事,没有自己的看法,我不写
2、自己的看法太异类,不能写
3、蹭热点,我不愿意,也没兴趣
4、没人看,有点丢人
5、有人看,不太好意思……
我的内心是有很多声音飘过的, 而且非常矛盾,我内心渴望证明自己,求得关注,但是也不希望太多人阅读,在屏幕的对面对我评头论足。我既没有办法做到,直接奔向10万+,把它作为目的,因为每每使用博得眼球的文题,我自己都觉得“没法看”,心中升腾起一阵尴尬;我也没有办法不去求得关注,因为我会问自己“你写文章不给别人看,你开公众号干嘛?自己写在本子上好了。”对于这个自己挖掘的问题,我还真的没办法解答。写在公众号上就有与外人交流的意义,写在日记本上,只给自己看,好像也没意思。
我这人有个毛病,不太喜欢读自己过去的文字,在公众号上前前后后也写了大约50篇文章了,我还记得前期在写作的时候,我总抓耳挠腮,琢磨着要写些 什么发上去,现在,我是最不愿意去翻看那一阵子的文章的,因为,那时的文章是为了写而写,现在阅读起来,总觉没什么意义,也没什么味道。
坚持写公众号,一直到2018年2月,我觉得这种“为了写而写”的状态需要停一停,另外,春天到了,花儿都开了,之前那么多年忙于学业、工作、结婚,从来没好好看过春天,今年很想亲近自然,“花事第一”,因此,我停止了书写。面对写作,这样的搁笔,也像是留白,感觉到写不下去了,那就就此不写,世界也不差我一篇文章。
留白之时,竟然有意外的收获。我看见,写作时,我的小我竟然是那么的跳跃,它曾想博得关注,它害怕别人点评。就像两个小人,在两头拔河,而我,没有中正地立地面上,更从未深深扎根。
同时,我在写作时,我有无价值感,我不知道写的这些文章除了可以“求关注”以外,还有什么别的意义。“归树小苑”是我最爱的一个公众号,没有之一,我深深折服于秋丹文字的力量,逻辑性强,简单干练,有时还文艺。我曾经试着去分析秋丹的文字, 她是如何写出来的?但是我放弃了,因为我研究不出来,而且当时我想:秋丹的文字是模仿不出来的,另外,秋丹在写生命的哲理,她已经写得那么通透,这个世界上不需要我再去写这一类文章了,所以我告诉我自己,不要去写对生活的思考,你写得没有秋丹好,而且是一种重复。
今天,蔡娜老师的讲述让我领悟到,书写自己的生命,是很个人的事情。“先活出来,再写出来。” 秋丹的文章,是在书写自己的生活和感悟,而本身的觉知,要比文章深厚的多。
而对于我来说,如果我的写作在“活出来”之后,那书写就会变成一种对世界的礼物,它是一种“唤醒”,我的存在通过文字抵达了他人的心里,可以带来一些力量;如果写作在“活出来”之前,它就是世界给我的礼物,它在帮我梳理自己的生活和感受,让我发现“小我”跳跃,让我活得更加中正有力。
从而,之前那个困扰我的问题解决了 ,“除了获得关注,被人知道你在写,你挺有才的样子,写文章还有什么意义?”
帮助自己活出来,成为心意和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