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老师主讲
灌输的知识是很难被孩子消化的,如果没有个体经验的积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谈到教育问题也认为,知识不是可以灌输进去的,而是帮助孩子回忆唤醒罢了。
而中国的教育却偏重灌输知识,父母关心的也是孩子对知识的学习,除了学习不让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工作,这是剥夺孩子积累经验的机会。
被安排的学习、被动接受的学习、程序化的学习模式,虽然也可以学到东西但却无法让孩子感受学习的乐趣,激发孩子求知欲。
例如学习游泳从一个一个动作开始,反复操练最后才去学游泳。这样当然也可以学会,但少了很多乐趣。另一种方式就是在大人保护下让孩子去体验泡在水里自由玩水的快乐,慢慢带着他游,他也会学习慢慢在大人带领和自己的摸索中国掌握游泳的方法。这里面就有很多乐趣,也是一种经验的积累,这就是体验式的教育。(个人体会:销售都知道体验式营销远远超过商品介绍的效果,君不见很多大品牌都开了不少体验店,可是我们的教育却总是停留在知识的讲解上)
我们总认为必须要通过教才能会,其实是我们的局限。那种程序化的学习,会伤害孩子的创造性和求知欲。我们可以让孩子先去体验,总体把握,再根据他的兴趣选择学习重点。人的学习就像牛反刍一样,先大量吸取再慢慢消化,“由博返约”。
再比如认字,如果用读小说方式在不知不觉中让孩子学习文字,孩子会学的很轻松。这比用一个单元一个单元的单篇文章来学习更符合人性,人喜欢接受有内在逻辑的事物。这种分科离散,分布记忆练习的教学模式,是适合大工业生产的教育方式,是将人作为螺丝钉培养。这是大工业时代的产物,而人类早已过了工业革命时代,到了信息社会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怎么还能用工业革命影响下的教育思想?这是一种落后 的教育模式,现在再如此教育培养孩子,无异于对孩子的摧残。
如果让孩子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而孩子没有一点免疫力,待上几年基本就废掉。每个人发展都不一样,而现在教育做不到个性化。因为工业化教育模式就是排斥个性,要求标准化就像流水线上的产品,这种方式的教育就导致所有人都被人为拉平。发展快的吃不饱觉得没意思,发展慢的觉得太深跟不上,长此以往必然会厌学,有的因为既讨厌又无力反抗,长期陷入这种矛盾之中严重者甚至轻生。
很多时候我们总责怪孩子不努力学习,却很少反思教育模式的问题。一般情况孩子来到陌生地方会容易哭闹,本来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来到陌生地方如同到了一个黑洞,没有一段时间的经历孩子无法对陌生环境建立安全感。这也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反应。但如果我们不是来疏导这种情绪,而想用各种方式压制孩子让他做出一种开心的假象,那反而不正常了。
可是这些只能在小众化的教育中才可能做到。在现行教育体制中,一个老师带几十个孩子根本无力去关注每个孩子的心理需要。只能用强力控制他们不闹,用严格的纪律约束每个人,保证正常的教学任务完成,就已经达到现行教育的效果了。
尽量让孩子多交流多玩游戏,打架吵闹只要不是很离谱都不用干涉,这些都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办法,获得交往规则。通过混龄教育是最重要培养的。他越自由发展,他将来越能适应社会。
个人感悟和思考
我们过多干预似乎是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但却剥夺了他在打闹中学习的机会,也是对孩子天性的束缚。被束缚长大的乖孩子,将来当他成年以后必然会出现问题。因为束缚天性的好孩子,是压抑孩子,扭曲孩子心灵创造出来的,出现心理问题很正常。一个两岁的孩子到处走动,是正常的,可是我们要强迫他安静,这反而是不正常的。在传统学校里,我们会看到孩子一排排安静坐好,手放背后,这其实是很恐怖的。虎爸狼妈在中国甚嚣尘上,得到不少家长追捧,“严师出高徒”的理论,本身就是我们教育存在的很大问题。我们总觉得孩子必须通过严格的管束才可能成材,而且这种成材的标准也是很单一的,本身这种成材观也是有问题的。人就是人不是工具和材料,教育只需要让每个人成为他最好的自己,不是要把他培养成一件完美的产品。这种教育理念下我们出现“虎爸狼妈”现象就很正常了,由于这种功利性的驱动,大家不会关注孩子能否成为一个人格健全、身心灵全面发展的人,而是仅仅把上一所名牌大学,找一个体面的工作,当作教育的全部。
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在理念上更新的,没有良好的理念,一切教育的技巧方法都是空谈。“把人当人”是一切伦理学、逻辑学、教育学的前提。
让孩子各干各的,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就是尊重孩子的个性。让孩子的天性得到自由充分,大人只需要照管一下避免极端情况就好了。如同亚当斯密《国富论》,政府不需要什么都管,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管理一切,政府只要当好守夜人。
听大卫老师讲起,有的孩子居然刚上幼儿园或小学一二年级就开始埋头做卷子了。我们真是太多关注孩子能学到多少知识,将来能如何不输在起跑线上,却忘了更需要关心的是孩子心灵的健全和发展,让他成为一个任何时候都充满安全感的人。而不是要依靠外在的学习成绩、家族的地位、个人的荣誉,如果孩子的安全感是建立在这些上面,其实是很危险的。教育真正意义或者说目的应该是把人当人,讲每一个人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让他们有独立的判断思考能力,有审美的情趣。研究民国史的傅国涌老师他花了不少功夫研究民国中小学教育,他曾办过一个讲座题目就很吸引我——“教育就是和美相遇”。
最后还是用一个庄子在《马蹄》篇讲的一个寓言故事结束我们今天的幼教之旅,推荐阅读《庄子》特别是其中《逍遥游》、《马蹄》、《秋水》。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齕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 真性也。虽有义台路寝,无所用之。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 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絷,编之以皂栈,马之死者十二 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 生筴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陶者曰:“我善治埴。”圆者中规, 方者中矩。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应绳。夫埴木之 性,岂欲中规矩钩绳哉!然且世世称之曰:“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 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
节选自《庄子外篇·马蹄》
译文
马,蹄可踏霜雪,毛可抵风寒,吃草饮水,快速的跳跃,此马之天性。纵有高厦大屋,对马也没有用处。伯乐出现了,他说:“我善调马。”于是,用铁烧它,用剪剪它,用刀刻它蹄甲,火烙标记,用络头绳索把它们栓起来,编列在马棚。马的天性死了有十分之二三。接着,让它们饿,渴,奔跑,驱赶,修饰,马头前有了勒口的铁器,马后用马鞭抽打,马的天性又死了一大半。制陶的人说:“我会做陶器。”圆的合圆规,方的合乎矩。木匠说:“我善做木工活。”曲的合曲尺,直的合墨绳。难道土木本性就是合乎圆规,矩,曲尺、墨线标准的吗?但是世代人都称赞伯乐、陶工:“伯乐会治马,陶工、木匠会用粘土、木材。”这也是治理天下者常犯的错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