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第二个“地球”,但还有更多“地球”被陆续发现中。
近日,连线成员之一,北京大学科维里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在读博士郭震登上一刻talks讲台,为观众介绍了目前天文学在宜居星球与开普勒空间望远镜的研究进展。
约翰内斯·开普勒
约翰内斯是德国天文学家、数学家。他最广为人知的成就便是开普勒三定律。
开普勒生活的年代(17世纪初),哲学和神学占有重要地位,天文学与占星学的区分还不是很清楚,物理学则当作为自然哲学的一个分支。对那个年代的人来说,进行天文观测需要克服的困难是不可想象的。
然而开普勒6岁便观测到了1577年的大彗星,9岁观测到月全食,在他职业生涯期间编著了非常多的书籍。有趣的是1611年左右,开普勒传阅了他的一份手稿,这份手稿最终以《梦》为题,可惜最终发表时他已经过世。这篇文章的部分目的是想描述从另外一个星球的视角来看,时下的天文学会是什么样子,以证明非地心学说的可行性。这份手稿描述了一次神奇的月球之旅;它一部分是寓言,一部分是自传,一部分是星际之旅的专著(也有人认为这是第一部科幻作品)。
开普勒空间望远镜
开普勒望远镜是NASA设计专门用来探索类地行星的空间望远镜,本次任务被命名为开普勒任务便是为了纪念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
为了帮助天文学家发现和研究系外行星,开普勒望远镜于2009年3月6日搭乘Delta II 7925火箭前往太空。
截至2016年5月10日,开普勒空间望远镜已经发现1284颗新行星。而到目前为止,天文学家发现近5000颗系外行星候选者中超过3200颗目前已被确认。多达2325颗行星由开普勒空间望远镜所发现。郭震在视频中说到:
“开普勒望远镜开启了研究系外行星新纪元。”
自从1969年阿波罗登月以后,人类的脚步再也没有踏过比月球更远的距离, 或许是缺乏太空竞赛的竞争激励,或许是人类将关注点从遥远的宇宙拉回到现实,但这个星球上依旧有这样一群人,努力的望向夜空。就像几百年前的开普勒一样,在认识到宇宙的奇妙之后更加努力的探索。
看完视频后,我脑中的疑问也更进了一步:
作为北大在读博士生,郭震老师学生时代都经历了什么从而引导他走上天文研究这条道路呢?
作为连线成员之一,为什么要贡献出宝贵的个人时间从事公益与科普事业?
而他的研究成果,是否能激励人类迈向新一轮的宇航时代呢?
如果你也带着许多问题,本周日晚21点,点击阅读原文前往直播间,让郭震老师亲自为你解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