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还是会发现现实中不尽如人意,于是有了“好人不长寿”、“好人没好报”、“好人难做”的说法。
且不去追溯旧社会的根源,看当前吧。如今绝大多数人都解决了温饱问题,少数人富了起来,温饱有余的人在日益增加,物质匮乏的时代已经成了历史记忆。新时代做好人有哪些问题?
如今,大到扶危济困,小到与人为善,譬如能力大的去帮助弱势群体,能力小的与人和谐相处,都是做好人的体现。
关于扶危济困,当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若不顾家人牺牲家庭去做好事,现在的时代环境下已经不被提倡,是“精神可嘉,方法不可取”。因为一个人首先要对自己负责,然后对家庭负责,在此基础上再对他人和社会负责,更为可靠和实际。记得有位爱做好事的单身老汉总是在帮助别人,后来侄儿家遭遇不幸,年幼的侄儿需要他照顾抚养,他就把孩子带到济南,希望有人收养,以便自己心无挂牵地去做好事。这一做法并没得到大家的支持。
和平年代,除了一些特殊的职业,普通人“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奉献精神,应该有了新的理解。如今,物质充裕,社会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在不断进步中,每个人自律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包括工作和家庭两方面,不给社会添乱,就是一个合格的公民。
那位老汉舍自家侄儿不顾,去为别人做好事,显然已经不符合时代精神。那他为什么有如此取舍?很简单,假如为别人付出,是好人好事,得到的社会认可度高;抚养自己的侄儿,似乎是自家事,不足挂齿。追求以奉献自己为人生价值的老汉自然愿意放弃侄儿去为他人服务。这种心理,也是以前我们物质匮乏时需要个人为集体无条件奉献的思想意识延续——当年要求个人为集体无条件奉献也是时代所需,无可厚非。
而今,的确在某种意义上进入了“小时代”,即个人专注于过好个人小日子的时代,前提条件就是国家开始富强,个人才能有余力顾及自己的喜怒哀乐,顾及自己的日常享受。这是社会的进步体现。
社会在发展在变化,除了年轻人,许多人必然还保留着过去的思维方式和旧有的价值观。诚然,优秀的东西还是要往下传承,但大家的思想有一部分还是要因时代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调整。
做好人,首先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除了保障自身的生活,还要有能力照顾好家人。假如每个人都做到这一点,就像路上的车都遵守交通规则会道路通畅一样,我们的社会也会更加稳定和谐。
其次,有余力则助人。助人要有度,除了特殊情况,一般你有捐赠一百元的余力,就不要去捐一万元。倘若你本着牺牲自己的精神捐了一万元,就会导致你和家人陷入困境,这也是不负责任的体现。民间一直有“救急不救穷”的说法很有道理,救人一时之急,待对方振作努力,就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一样,任凭对方自己努力;倘若始终接济某人,某人有了依赖性,且还会产生自卑心理,会一直穷下去,不足取。再次声明,特殊情况除外。
最后,做好事不留名做不到的话,那就不要求回报。“好人好报”和“好人没好报”的说法里,都是在说做好人应有好报,这是封建社会用迷信思想来统治民众的一种必要手段,有好报才会有更多人甘心做好人,做顺民。但今天看来,这一观念很功利,即做好人必须有好的回报。否则,就失望,就哀怨,就郁郁不乐,就骂别人薄情寡义。心结多,人难免生病,生病多了,人更加怨天尤人,怨气冲天,运势不佳,自然生活糟糕,结果不好。
在伦理道德和社会公德范围内,当作为之事,何必对回报念念不忘?徒增烦恼。即使遇到了无情之人,也可以本着“远小人,亲君子”的态度与之保持距离。
世上好人很多,没怨言的好人却难得。做一个没怨言的好人,方会身心健康,充满正能量。什么好事,做完了就当缘尽,将此事放下。这样,好人的眼中,必然少了忘恩负义的人,必然不再私底下暗自诅咒自己帮了的人,为此郁郁寡欢,甚至郁郁而终。
有人会气愤道:对好人要求这么多,那坏人呢?嘿嘿,这个不用着急。坏人有个真理——多行不义必自毙。这一点,用在任何时代都经得起验证。
总结一下,做好人需把握的几个原则: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有余力则助人,助人须有度;助人不求回报——缘起缘灭,助人完毕即缘尽,不求对方或社会的回报,不求他人和社会的认可。
如此,好人心态平和,以助人为乐,整天乐呵呵,身体难免好,精神更积极,日子更顺畅,即为福报——这福报源自自己,而非别人。我们自己满身福气,自然也会带给别人福气。
总之,一个做人真谛是:幸福源自内心,与其求别人,不如求自己。好人的福报,也是来自自己。正如有位叫云的美女跟我说过,她妈妈认为,老天对好人的最好回报就是让他做一个好人。这句话,可谓“此中有真意”,令人“欲辩已忘言”。
好人一生平安,是我们最大的心愿!愿天下好人都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