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贤留给我们的众多做人道理中,有一条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在略显浮躁的当今社会,这句话还是蛮值得去思考的。毕竟前程并不是时时刻刻都能够看明,太过关注不仅容易错过眼前的风景,也容易再添几分焦躁。
但在某些特定的时刻,还是要问问前程才好,比如面试时。
十年前,我找工作时,有几次可能是因为师兄或朋友提前帮忙做了推荐,所以有一种"被安排"的感觉。也或者骨子里还有对工作分配时代的向往,想着乖乖服从分配就好......所以当面试官问我应聘什么岗位时,我会说啥岗位都可以。
多年来,我一直在想为啥当时面试屡屡受挫,直到这几年才逐渐明白了一二,其中上面这个问题的回答算是最致命的。
庆幸的是现在的应聘者比我当时要聪明一些,一般很少听到啥岗位都行的回答。但也有一些类似的,比如:不清楚岗位职责是什么,虽然招聘通知中一般都会介绍。还有就是应聘的岗位确实不合适,HR根据他的判断临时推荐到其他岗位,应聘者对新岗位了解几乎为零的,这时好像应聘者有了充足的理由不清楚,但这种情况其实和我之前面试时的情况有点类似。诸如此类。
为啥这个时候不提倡"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呢?
首先这涉及到尊重问题。面试官的问题库多是相对固定的,一般都会通过问一些问题来考量应聘者对岗位的匹配度,如果应聘者了解岗位职责,沟通可以简单很多,节约时间,如果不了解就要解释半天。
其次可以看出应聘者的态度或者性格。如果不了解应聘岗位,给人的感觉,要不是面试很多,只是来碰碰运气,要不是没有目标感,要不是对自己不负责,总之没有加分项。
而且应聘者对应聘地方能了解不外乎是公司简介,和岗位简介,其他信息也很难了解,除非有熟人已经是公司员工了。如果能了解的信息都不了解,就相当于啥都不了解,这样应聘本身就是瞎猫碰死老鼠。
还有一点也值得关注。
一般正规公司面试都不是一轮,可能要三到五轮,这时即便有人帮你做了调整,他也很难会把这些信息传递给所有面试官,特别是最后面试的高层领导。所以如果有人帮你做了调整,对方对你的印象还是很不错的,一定要好好利用这份好感,把该了解的都了解清楚,这也是杜绝浪费,不是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