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在世上,有的活成了面子,有的活成了里子,都是时势使然。
——赵本山《一代宗师》台词
最近看到好友改了一个签名,觉得很有意思,大概是:十年前,你周围的人会根据你父母的收入对待你;十年后,你周围的人会根据你的收入对待你的父母。这在当今社会,是很现实的一句话,也是很扎心的一句话。十年前,我们还在上学,如果父母混的不好,我们在同学面前会觉得没面子;十年后,我们或许已经步入社会,如果自己混的不好,父母在亲朋好友那里自然也十分没面子。有时候,我也在思考,什么是面子?面子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曾在上海滩纵横近30年的杜月笙,有一句至理名言:“人生要吃好三碗面,一是体面,二是场面,三是情面。”三碗面合成一碗面就是“面子”。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不好“面子”,但要把“面子”提升为“面子文化”,却只有中华民族能够做到。“面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于国人的行为习惯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心理现象,面子文化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日常社会生活。面子文化的产生与儒家传统文化、耻感文化、社会取向的文化以及中国是人情社会有极大的关系。
前段时间有一个话剧好像特别火,它就是《蒋公的面子》,这部话剧可以说是把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很好地融合了。话剧大概讲了这么一个故事:1943年蒋介石初任南京大学(时称中央大学,因抗战内迁重庆、成都等地办学,建国后更名南京大学 )校长,邀请中文系三位知名教授(夏小山、时任道、卞从周)共进年夜饭,这使教授们非常为难,三人中,有人痛恨蒋之独裁,却又因战乱之时藏书难保需要蒋的帮助;有人潜心学问不谈国事,却好美食,听闻席上会有难得的好菜便难抑激动;有人支持政府愿赴宴,却又放不下架子,要拉另外两人下水。为此他们争吵了一个下午:给不给蒋公一个面子?这是中国文人在强权面前的斗争,蒋介石作为当时的权力中心,他的面子自然是十分足,但要不要给他这个面子,就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了!
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里面,面子的代名词也越来越多了。穿名牌,什么阿迪达斯、耐克、LV,这是面子;喝茅台,开靓车,面子;抽高级烟,面子。无论城市还是农村,过去还是现在,为了面子一掷千金,为了面子送大礼,为了面子主动或被动进行攀比消费等现象屡见不鲜。至今令人头疼的人情费,让许多人有苦难言,盲目的人情攀比,背后只有两个字——面子!
鲁迅先生曾经专门撰写过分析国人“面子”的文章,他说外国人往往认为所谓面子“是中国精神的纲领”,而其实“面子”之有无,情况相当复杂,并且富于变化,这里至少有两种类型,一是“每一种身份,就有一种‘面子’,也就是所谓‘脸’。这‘脸’有一条界线,如果落到这线的下面去了,即失了面子,也叫作‘丢脸’。”相反地,如果“做了超出这线以上的事情,就‘有面子’,或曰‘露脸’”。另一种类型是“只要和普通有些不同便是‘有面子’,而自己成了什么,却可以完全不管”。就如同阿Q头上“不知起于何时的癞疮疤”一样,自己特有的这疤乃是“一种高尚的光荣的癞头疮”。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理解的面子大概有两种含义:1、正常的获得尊重理解的心理欲望需求,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上升为尊严;2、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死要面子活受罪,过犹不及的、无意义的争取,为了面子而做作。所以说,既然面子在中国是一个抛不开的话题,那么我们就需要正视它,明白什么样的面子值得我们去维护、去捍卫、去战斗,而那些毫无意义的攀比、过犹不及的面子工作,是不值得我们去为之浪费我们的时间与精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