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刘菲菲校长《信息化背景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有感
前 言
2020年8月16日下午,我有幸聆听了刘菲菲校长以《信息化背景下的学校文化建设》为题的讲座。
在我看来,我们应该首先从这个主题中提炼出两个重点词语:信息化、文化建设。
在大数据、信息化时代没有来临之前,我们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只需要注重“文化建设”这个词语,这个没有形式限制、没有前提要求的文化建设工作,我们只需要用传统的形式来应对,当然这个“传统”是相对的。
但是,大数据、信息化时代来临,“信息化”这个词语成为了“文化建设”的定语,不知不觉也成为了这个建设工作的一个前提,更或者说是一个要求。这不仅给整个教育界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所有学校的管理者、教育者提出了要求。
但个人觉得,这个要求也是一个机遇。如果把这个机遇利用好了,对于学校管理来说就是福音,但如果没有利用好, 对于学校管理来说,可能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甚至是一个难题。就像刘校长所说:进入21世纪以来,在信息化大环境的影响下,计算机的普及,手机、移动电脑等网络设备终端应用性越来越广,传统的学校文化建设渐渐脱离实际,难以内化成学生自身的行为动机和文化素养。
所以,面对这样的新要求、新挑战,我们做教育的人应该如何去应对就成了最为关键的环节,刘菲菲校长的讲座刚好为我解决了心中的疑惑。
如何解惑
她的讲解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信息化环境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影响;二是信息化环境下的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导;三是信息化环境下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新特征探究。
首先,她认为信息化环境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影响不是单纯的、直接的影响,而是基于一定目标形成的,具体影响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与学生需求目标一致,我们需要更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积极性;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一致,我们需要探索在线课堂教学、资源共享、网上作业等新型教学模式,促进教育教学深度合作;与高校管理的目标相一致,我们需要建设并完善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
用哪些理论来支撑我们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学校文化建设呢?不仅要体现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突出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还要实现社会需要与学生自身发展的和谐统一,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豁然开朗
理论是实践工作的基础、指南。
接下来,刘菲菲校长通过自身工作经历,结合以上理论为我们一一讲解。她通过视频、图片给我们展示她刚接手桂花坪小学时面临的两大问题:逢下雨学校就被淹、学生天天走“下坡路”。这样的难题给对于一个校长来说是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在现在这样一个高要求的时代背景之下。
但是她面对难题毫不犹豫迎难而上,不仅很快解决了问题,还为这所已经不受社会、家长认可的学校重新树立了形象。这个“形象”体现在校园各个地方的硬件建设,比如更新校门口对联、重新修路、建设会议室、重新建设游泳馆文化、建设君子图书馆、增设自动借阅书柜……
以上举措不仅大大改善了学校物质环境,让学校“美了起来”,还为学校营造了一种具有信息化特色的浓厚的文化气氛,让学校“活了起来”。这“一美一活”,我觉得真可谓是重新把学校“做起来”了。
而“做起来”只是刘校长的第一个三年规划,她接下来的三年规划是要让这所在桂花树下的学校“好起来”。虽然我还不知道刘校长对这个“好”字的定义,但是以我在教学一线的老师和乡村学校的校长身份来想象的话,那肯定是一个“美得不像话的校园”“高科技的让人惊呼的校园”“处处洋溢着快乐、上进气息的校园”。
不管是我是作为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这样的校园都是我十分向往的,希望将来有机会在桂花坪学校的桂花树下,嗅一支桂花香,读一本童话书。
刘校长的讲座,没有直接给我们“在信息化背景下的文化建设应该这么做”的公式,但是她的讲座却把传统现状与现实要求、抽象理论与学校实践结合起来,让我在听课的过程中,脑海中都在不断勾画自己学校文化建设的蓝图,都在思考如何将“信息化、数据化”的挑战变成一种机遇。这场讲座,我可以将它作为一个重新学习的起点,这个起点可以让我以后在教学、管理各个方面都以一种新的思维去思考、一种新的行为去作为;这个讲座,我可以将其作为一本字典,随时翻阅、思考、突破、进步。
心得领悟
不仅如此,这场讲座,还让我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了另外一种带着香味儿的真谛:八月里,有人赠你一支桂花,你可以欣赏完了立马将它毫不在意地丢弃;你也可以把它摆在家里一段时间等它完全枯萎再恋恋不舍地将它丢弃;但是你也可以想办法把它插在土壤里待它生根发芽,或者寻求赠花人送你一跟幼苗待它长大。
我愿意选择第三种做法,因为这个人真切地知晓赠花人的良苦用心,同时也知道用什么方式去回报赠花人。
听君一语,馨香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