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做一个小游戏。
在这段30s的视频中,数数穿白色衣服的人一共传了几次球?
正确答案是……15次。
但是,你注意到什么奇怪的东西了吗?你看到那只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大摇大摆的的黑猩猩了吗?
这是一个心理学实验,50%的受试者完全没有注意到。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上次我们说了“专注红利”,只要时间或者资源有限,我们就会排除各种干扰,将其利用得淋漓尽致,甚至超水平发挥。可是专注于某一事物就意味着我们会忽略其他事物。你一定也有这样的体会,当你沉浸在一本书或者一部电视剧中时,身边朋友提出的问题你经常会充耳不闻。“稀缺”会令人专注,但是也会导致“管窥”心态——会忽略其他也许更重要的事情。
某天早上,你没有像往常一样去健身房锻炼身体,而是将时间用在了工作上。不去健身房,这个选择是如何做出的呢?你可能是算了一下最近去健身房的频率,在多一次健身带来的收益和完成工作带来的收益之间,进行了权衡,然后决定不去健身。
相比之下,如果某天早上,一觉醒来,你满脑子都想着今天是工作的截止日期,你可能根本想不到健身这回事儿,就直接开始工作了。直到工作完成,你松了一口气之后,才反应过来,今天早上忘记健身了。或者就算你想到了要健身,你也不会客观地进行权衡,你会放大健身的成本,缩小长期锻炼的健康收益——无论健身是否是正确的选择,你都会放弃它。这就是“稀缺”带来的管窥心态。
“专注”和“管窥”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我们会从“专注”中获益,但同时,也可能从“管窥”中受害。
当你总是有紧急任务时,就会缩短与家人共度的时光;将理财计划向后推;将例行的体检改期……会想“下周末再陪孩子吧。”而不会想“孩子现在很需要我,要等到什么时候我才能真的有时间呢?”即便你在陪孩子,你也会常常心不在焉,总会想到现在正在做的项目。但我们不是不想做这些重要的事儿,只是“管窥”心态俘获了我们的大脑,把它们的重要程度降低了,而我们常常对此毫无察觉,直到它们也变得真正紧急起来——家人发出抱怨,经济出现危机,身体出现状况,孩子被叫了家长……
你怎么过一天,就会怎么过一生。如果你现在永远都在处理紧急的事儿,却没有主动去改变,那么在很大概率上,你以后的日子也会同样焦虑。
那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1. 少做事而不是多做事。
如果你已经很忙碌、应付不过来了,那就不要想着去做新的事情,什么都不想放弃。时常问问自己,临时插进来的事情真的必须要做吗?其实不做一些看似紧急的事,天也不会塌下来。更重要的是,把少数要做的几件事情做到最好。
2. 设置余闲,应对紧急,增加抗风险能力。
你计划好充实的一天,信心满满开始执行,可是中途接到老板布置的一项新任务,朋友又打电话来求助……一步乱步步乱,一天过去,你的计划只完成了一小半。天天如此,你变得越来越焦虑。为什么总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是我的效率太低了吗?并不是。只是因为你没有给自己设置余闲,来应对突发的事件。每天拿出两小时,什么都不安排,专门来应对计划外的事,即便没有,这两个小时也可以用来做那些重要不紧急的事儿,比如读书。
3. 在事情变得紧急之前,将它处理掉。
设立截止日期是提高效率非常重要的方法,我们常常能获得“专注红利”;但是不要每次在快到截止日期时才开始做事,这只会徒增焦虑,让自己手忙脚乱。在截止日期之前,你应该有一个自己的“紧急线”,提前将事情完成。
最后,来做个小结。
“稀缺”会令人专注,但是也会导致“管窥”心态,我们会因为一直在处理紧急事物,而忽略其他更重要的事情,让自己被动地陷入忙碌。怎么办呢?第一,少做事而不是多做事;第二,设置余闲,应对紧急,增加抗风险能力;第三,在事情变得紧急之前,将它处理掉。
参考书籍:《稀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