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HEPING·OU
-Old Westminster, the place where kings and queens are crowned, lived, and often were buried.
4.1 不到威斯敏斯特,你就没有来过伦敦
威斯敏斯特(Westminster)太有名气,游伦敦的人,没有一个是不到这个区的。
它是伦敦的“伦敦”,是大英帝国的神经中枢。白金汉宫、首相官邸、议会和政府各个部,都在这里。
即便是行色匆匆的过客,也一定要赶最后的几分钟,站在威斯敏斯特桥上,在威斯敏斯特宫,也就是人们习惯说的国会大厦(Houses of Parliament)和大本钟前,留下一张照片。还多几分钟的,再快跑几步下桥,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前再按几下快门。
不这么做,你就没有来过伦敦,没有来过英国,你就枉此一行,没法跟亲人和朋友交待,也没法跟自己交待。就好似戏剧中的一幕,不管是主角还是过客,只要是出过场的,都希望在舞台上留下自己的影子。
我们从地铁Westminster站钻出来,抬头一看,正好在大本钟下,上午9点钟,大钟敲打着韩德尔的咏叹调:
“我知道我的救世主活着”。
4.2 大厦、宫殿、教堂,都是舞台的布景
观光客来威斯敏斯特,十有八九,是来看show的。
威斯敏斯特,是伦敦,是英国不落幕的舞台。
大厦、宫殿、教堂、林荫大道,都不过是舞台的布景。英国的红白大事,都不过是剧中的一幕,在这里上演,让全世界的人来看。
一部大不列颠帝国的历史,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也不论是喜剧悲剧,谁都是这个舞台上的匆匆过客。
无可否认,舞台上的主角,常常是王室及其成员,还有大大小小的政客们。
近代电子传媒业的发展,使Westminster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视录影厂。
在这个录影厂内,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的出镜率无疑是最高的。
1953年,女皇伊莉莎白二世盛大加冕典礼在西敏寺举行,电视首度向全世界转播,使这个自1066年以来一直在这里举行的王室加冕议式,成为全世界最有影响的电视娱乐节目。
查尔斯王子和戴安娜豪华的婚礼,提高了电视收视率多少个百分点?
好景不常在。戴安娜王妃的去世,让全世界的人在电视机前,跟着艾顿庄唱《风中的烛光》,穿他深色的平领礼服。
2003年4月9日,格林威治时间十点三十分,西敏寺的大钟敲响101次,英国王太后在历经沧桑的101年之后,离开了她的臣民。她的棂柩,从威斯敏斯特宫运往西敏寺举行葬礼,由来自罗马天主教堂和苏格兰教堂的大主教,以及坎特伯雷大主教为她做诵祷。
有人说,这次葬礼的隆重,在首相邱吉尔的葬礼之后,是空前的。全世界多少双眼睛,在电视机屏幕上,注视着这个老人的离去。
不过,不怀好意的英国通俗小报,宁愿把王室当成是一部情节曲折、颇具娱乐性的肥皂剧里的演员,好让生活失检、争风吃醋,成为遍布全城的大小酒吧的市民们周末晚上的助兴谈资。
英国人天性幽默,就是在庄严肃穆的上议院,也不会忘记来一些助兴小品。上世纪70年代,上议院议员安伯利子爵拉塞尔在上议院发表即兴演说,要求取消监狱,商店免费向大众提供商品,废除婚姻制度,还没有讲完,就一遍笑声、嘘声,被人赶了下台。
在威斯敏斯特,每个人都是一个角色,一个道具,一个背景。
你看别人,别人也在看你。
不过你得承认,英国人的确是大手笔。
光一个莎士比亚,光一句台词,“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就让全世界的人读了一遍又一遍,并且看起来还要世世代代读下去。
这里的剧院,每晚都上演同一出《悲惨世界》,让从全世界来的人看了一遍又一遍。
没有戏,这个世界就太平淡、乏味,不是吗?
多少个假面舞会,在Whitehall国宴厅楼上的大厅上举行,夜夜笙歌,醉生梦死,王室、贵族、议员、政治家,艺术家在这里上演并且继续上演一幕又一幕的悲喜剧。
4.3 在一千多个房间的威斯敏斯特宫迷路
威斯敏斯特区,是英国政治、宗教的中心,是政客们最大的舞台。
在威斯敏斯特,所有的建筑,无一不是千锤百炼、一丝不苟、精雕细刻,结构严谨,磅礴大气,无懈可击,都是大师级的作品。
光一个国会大厦,就够你瞠目结舌的了,你除了惊叹,无话可说。
Parliament街上的行人,不论男女,大多一身深色西装或者黑色的风衣,夹着黑色皮包,脚步急匆匆的,一脸深刻的样子,分不清是政府的公务员,还是赶着去上班的军情六处的特工。
周间,穿深色西服的公务人员在这里出没,周末,则全是观光客的世界。
早上9点,正是公务人员上班的时间。小车从伦敦的各个角落开来,消失在威斯敏斯特宫一带的地下停车库内。
威斯敏斯特宫,也叫国会大厦,是议会上下两院的所在地。这座世界上最伟大的哥特式建筑,几乎每个星期都出现在全世界的电视观众面前。
当人们在赞美建筑的雄伟壮丽的时候,在里面工作的下院的议员和上院的勋爵以及大大小小的公务员,却在怨声载道,抱怨四百多年的宫殿太老,地方太浅窄,让人不舒服,让人闷得发慌。
有人干脆建议搬到一幢新楼去,或者另建新的国会大厦。
可以断定,这些牢骚只可作为下午茶的谈资。下院议长在这座宫殿里有自己优雅别致的住所,有图书馆、庭园和草坪,一切都很好,为什么要搬呢?在这幢建筑里,议长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角色,据说谁都不许和他争论,连首相也要服从他的裁定。
事实上,老宫殿多少年刀光剑影,从来就没有太平过。托马斯莫尔爵士、查理一世、盖伊福克斯在这里受审并被判处死刑。一场大火,大厦曾被夷为平地。希特勒也曾炸掉了大厦的一大部分。
威斯敏斯特宫一直是一个皇宫,住在这个皇宫的最后一个国王是亨利八世,1529年的一场大火之后,他迁出这个宫殿。宫殿最古老的部分是威斯敏斯特大厅,它是由威廉一世的继承人威廉鲁弗斯修建的,其余的大部分是由著名建筑家亨利耶维尔于1394年至1399年之间建造的。
大厦的基座是十英尺厚的混凝土,有一千多个房间,一百多个楼梯和两英里多长的走廊。
难怪新上任的议员,常常在里面迷路。
4.4谁告诉你女王在不在宫里?
从St Margaret街折回,沿Parliament街北行,就是白厅(Whitehall)。
近卫军骑兵旅已经不再作战,但骑兵每日的表演还在继续。司令部前皇家马厩的换岗仪式,是这个舞台上必看不可的节目。马厩前门两边,在黑色的高头大马上,手持马刀,头戴红穗金盔的英俊骑兵,是观光客合照的最大热门。
忽然间来了一大群背着背包的小学生,让马厩前本来已经挤拥的人行道,挤个水泄不通。调皮的学生甚至还去摸一摸骑兵闪亮的马靴和刀鞘,好像试一试这是不是真的。好在骑兵和军马已经多见不怪,习惯于在全世界人的目光中做Show,所以也不会受惊,依然纹丝不动。
皇家卫队在白金汉宫的换岗仪式,一百年不变,是非看不可的另一个保留节目。每天中午,游客们集中在詹姆士宫,等待卫队的出发。
卫队行进时,摄影师们又气喘嘘嘘地跑着,举着照相机、摄像机,伴着雄壮的军乐,跑到卫队的前面,抢拍几个精彩的镜头。
马队右拐进入直通白金汉宫的The Mall林荫大道,向宫殿进行。
宫殿前阅兵场围栏外面,维多利亚女王纪念碑圆环周围,早已站满了熙熙攘攘的等待观看换岗仪式的观光客。
骑着高头大马,披着黑色披风的女骑警,策马在广场一带巡逻,让行人回避。警察们在维持秩序,让乱作一团的观光客不至于阻挡卫队的行进。
观光客男女老幼,黑头发、金头发、棕头发,各种肤色的,讲的是全世界各种各样的语言。看不到女王的风采,光看这广场上卫兵的换岗仪式,也算了却一番心愿。
这天,王室的旗帜在白金汉宫顶上迎风飘扬。
这表示,女王在宫里。
4.5 威斯敏斯特,并不全是假面舞会
白厅旁的The Clarence,1862年开张的百年老酒馆。
酒馆入门处一个招牌,Welcome All Visitors To London。
斜靠在门口一侧的菜牌,少不了介绍英国最著名的:Fish & Chips。
此地的和外地的酒客,在这里要上一杯啤酒,或者加冰的苏格兰威士忌,静静地看着Westminster这个大舞台一幕一幕的更替。
正对着唐宁街街口。
一个戴苏格兰毡帽的老人,坐在酒馆前的木凳上,面前是一杯啤酒,一只手支着下巴,一动不动地凝视着对面唐宁街口往来的行人。好像已经坐了一百年的样子,如罗丹的思想者,不知道是沉思,还是已经看透了Westminster的这一幕幕好戏,知道一切都不过是一场假面舞会。
迟早有落幕的一天。
威斯敏斯特国会大厦旁边小街里的一间小餐馆。
一条电源线从店内拉到马路的挖路机旁,工人正突突突地挖着路面。
在这里吃早餐的,是马路维修工,送货的汽车司机,或者政府后勤部门的小职员。一杯热咖啡,一块三文治,还有一份当天的早报,好打发掉工间一点休息的时间。
似乎不管威斯敏斯特这个大舞台发生什么轰天动地的大事,人们的小日子还是要过的。
小店内墙壁上挂着莫奈的画,普罗旺斯的阳光温暖着小店的食客。我知道地中海边有条“英国人大道,那是英国人向往的地方。去不了,看看这幅画也好。
有人进进出出,买了早餐拿走。
我们离开,服务生还赶紧追出来,送我们一张小店的名片,Pickles Sandwich Bar。
威斯敏斯特,并不全是假面舞会。
【下期预告:二手,摇滚,玩世不恭的时尚|伦敦街头摄影和徒步旅行手记(连载之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