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是看手机,睡前最后一件事也是看手机,原本作为人类的使用工具,而今手机却似乎凌驾于人类之上,成为统治我们的大魔王,每天不知道要被吞噬多少时间,有时候会想,如果把时间全部利用好,我也许会成为一代伟人也说不定呀(围笑)。
仗着自己年轻就挥霍时光的日子大把大把的流逝,你还有多少时间呢?
最近看了《吉田医生求学记》,一位日本妇产科医生吉田穗波,也是一位四个孩子的母亲,在这样的前置条件下考取了哈佛公卫硕士。当你还在为没时间开始焦虑的时候,有的人已经到达了终点。结合我自己的工作经验,总结了一些书中比较普适的时间利用心得,打破一些认知误区,从手机的绑架中解放出来吧。
1.为什么越忙的时候,越想收拾书桌?
很多次,越是焦头烂额,超多待办事项需要去做,反而会突然蹦出奇怪的念头:我需要把书桌收拾一下。
这其实是受时间所迫而无计可施的自己下意识本能的反应,即想在令人心情舒畅的地方做事。当这种心情出现的时候,就是你开始做某些事的绝佳时机。
正因为工作负担如此之多,生活杂事压迫的无法喘息,“想要做点什么”的想法才越可贵,催生成动力。
2.发挥deadline的作用。
越是时间宽限越容易产生拖拉,死线反而能发挥出“截止日期前的蛮力”,这意味着创造了一个能够加速的环境,平常的速度不能完成的事情,加速就有可能。
3.要让心中充满了有根据的自信和没有根据的自信。
有根据的自信,就是你准备了多少资料,练习了多少习题,参考了多少案例,是可视化可量化的。
没有根据的自信,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把一些顺利的事情当成是自己的幸运。比如刚走到公交站台,公交车就进站,真是幸运。
一旦决定要做,头脑自然而然的为此寻找出路,就好像自己以其为目标是理所当然的一样,身体和心灵都朝着目标开始前进。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事物,把觉得难的声音抹去。
4.不要说你没有时间,你和马云,周鸿祎,王健林一样,你一天也有24个小时。
中学作文常用一个例子,比尔盖茨掉了一万块钱他要不要弯腰捡起来?
答案是不要,因为他低头弯腰的那一瞬间可以赚取远高于一万块的收益。
因为使用方法的不同,一分钟的价值将迥然不同。一分钟两分钟的时间,一天里到处都是,提高时间密度,可以利用好每一分钟。而刷一下朋友圈和微博,半个小时也就过去了。
5.确立自己的重要且紧急事项。
曾有段时间,我跟leader抱怨,每天做的事情太多太杂,感觉自己工作状态很累,但是却收效甚微。
leader说,那你每天早上来了之后,先想想,如果我今天只能做一件事,我应该做什么?那就是最紧急且重要的。确定了这个,其余的杂事作为穿插加入进去。
这就好比,你如何把更多的石头和沙子装进空瓶。
正确的答案是,首先装入大石头,再装入小石头,最后放入沙子。
如果先放小石头和沙子,大石头最后会露出去。如果先放大石头,那么小石头和沙子就可以在缝隙之中安放,能存储更多。
6.借助他人的力量,学会求助。
在某些特定事项,要学会花钱请专人帮忙。比如搬家,做家务。
在某些自己不擅长的领域,遇到困难时,自己默默承受是改变不了现状的。实际上,当你说出:请帮个忙,之后,还是会有很多人伸出援手。况且,比起受助于人,更多人还是愿意给别人给予帮助,获得成就感。
7.强迫症走开。
有一些仪式感很好,会让你尽快进入做事的状态。但过犹不及,发展成强迫症就不好了。有的人喜欢找到状态才能工作;有的人喜欢一气呵成,不可以中断,接受不了意外;有的人强迫性的要求工作生活平衡,一旦打乱就会焦躁不已。
这些都是吃掉你时间的黑洞,适当大条一些,乱糟糟的为什么不可以是正常状态?工作生活的适当融合,也许收效会更好呢。
8.如果有多个想做的事情,就同时进行。
正因为混在在一起难以区别才能让双方都获得进展。正因为没有清晰的区别开来,两者才都能做成。
一直等待着逐个做某事的时机,却往往难以找到机会。这个事情做完了再做那个事情,按顺序逐个做的话,即使过了再久,还是难以实现。正因为同时进行,才全部完成了,这就是and的想法。
正因为有不得不做的事情,才会因为想做的事情而获得解放,而正因为热衷于想做的事情,才会感到不得不做的事情的辛苦,其实是微不足道的。两者彼此促进,动力不断加强。
9.所谓的“常识”也许是另外一种强迫症。
比如只有三十分钟的时间,那就不约朋友了。
方案还没有很满意,还是完善一下再发出去吧。
早上必须洗头才能出门,今天睡过头了,没时间了。
其实很多自以为的常识,不过是习惯而已,降低“必须这样做”的标准也会有收获。
10.现在,立刻,马上,GOGOGO!
静摩擦系数要大于动摩擦系数,骑自行车的时候,刚开始蹬最花费力气,之后蹬第二下,第三下的时候,就逐渐变的轻松,速度也越来越快。迈出第一步需要巨大的能量,之后要继续下去,就像惯性的规律一样,只需要花费较少的能量。
所以当你想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放下手机,现在就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