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星大概是近期最夯的星球了,在电影《泰坦》( The Titan, 2018 )中,人类的过度繁殖与开发,让地球面临资源耗竭的状况,在人类开始为夺取资源相互对抗的情势下,有一群人开始往外太空发展寻找新的居住地,这些人找到了泰坦星。不过泰坦星却不像地球有这么好的居住条件,迫在眉睫的情形下,这群科学家不要采取以往探勘、寻找的方式找到更好的星球,反而是采用基因工程的方式,亟欲改变人类的基因、体态和生活方式,来适应泰坦星上的环境需求。岂料,在找来一群自愿者开始进行实验之后,人体对于这种基因工程的演变并不如预期中的发展,坏事开始发生。
所谓削足适履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为了穿到眼前的这双鞋子而不惜削掉自己的双脚,本末倒置。寻找地球的替代品一直都是受到关注的议题,电影《泰坦》企图提出另外一种切入这个议题的观点,但怎么看怎么觉得:『幸好这位编剧的梦想是成为编剧,而不是认真的想成为一位科学家』,因为这个题材乍看之下,科幻外皮包着反映现状的骨,但实则有点愚蠢。不过,相信电影只是求一个精采度,将这种基因工程的选项演出一个极端值,敦促科学家要戒慎恐惧,步步为营这样吧,我相信未来在太空与基因工程这个部分,大概还有无限的可能。
看到剧本的发展,也会开始浮现一个念头:『天啊,这位编剧是怎么当上编剧的,整个悲剧啊』,电影主题是把人类变成泰坦星人,然后要去泰坦星上生活,可是整体看下来,大概 90 %都在演准备过程,好不容易泰坦星人出现的时候,已经是最后 10% 了,而且这最后 10% 应该是剑拔弩张的态势,然后要轰轰烈烈的高潮戏码,完美结局,可是没有,电影看下来就是葫芦里好像有什么药,感觉很紧张,然后迅速的就没了。其实这些接受实验的人开始掉头发,开始脱皮之类的,真的不需要占那么多篇幅。
好吧,你可能会想,既然 90 %都在演准备过程,那么这部电影中的角色心境转折和角色们之间的互动应该刻画得很好吧, NOPE ,从山姆沃辛顿那个角色没那么充满说服力的动机,主角老婆的立场到女科学家的作用和另外一个成功变成泰坦星人的女角,没有一个层面看起来是有经过雕琢的。主角为了让他的孩子有更好的生活品质的可能,于是投入这个实验,这个社会真的有这么具有勇气的人吗?好久好久以前就开始提倡环境保护,诉求就是给下一代更好的地球,好像也不是很多人放在心上,多数的人还是为了一时的便利牺牲永续发展的可能,不是吗?
电影到了尾声,我们都很在意这样变成泰坦星人的计画到底能不能成功。主角是变成泰坦星人了没错,但是这计画的其他人全部都失败了,送主角一个人在泰坦星上,就算是在火星上成功种植马铃薯的麦特戴蒙都想要回地球了,变成泰坦星人的山姆沃辛顿是能在外太空多快乐呢?一个人可以有什么样的改变?诺亚方舟的故事中告诉我们,动物至少要成对上船。可是《泰坦》的这个故事却只剩下主角一个人在泰坦星上,他会飞,他很强壮,他可以适应泰坦星上的环境,那又如何,地球上又有几个人可以像他一样成功转变泰坦星人呢?能成功变成泰坦星人到送上泰坦星上,又需要多久时间?主角一个人能撑到那个时候吗?我觉得这都是电影在仓皇结尾时所忽略到的合理性。看到最后一幕主角飞过画面,我只有感觉到满满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