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我看书,都会非常认真地从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这一本书我没有这么做,我先认真地读了目录和后记。(对,没有看大牛们的推荐)
在《跃迁》的后记,是作者古典老师写的如何使用这本书的内容。他提到几种用法:1、从头到尾读一遍。2、第二遍再找到对你有用的章节。3、第三遍,尝试转述。4、放在案头,常读。
非常认同古典老师的以上说法。不过,很难保证我会读四遍这本书。以上四点,我现在做到了二点,就是直接在目录中找到我感兴趣的章节,认真阅读。(以上第2点内容)下午才读完,吃完晚晚就马上来写笔记(也算做是转述)。
啰嗦说以上这些,其实是想表达两点想法:参考别人的经验,并且自己时行实践。能为自己用起来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这两点,也是这本《跃迁》里提到的观点。
总结一下这本书对目前的我来说有价值的部分。
一、找到高价值区,战略性专注,用最有把握的方式取胜。
高价值区的三个特征:
1、 高价值区往往是反直觉,说了你不信的区域。
2、 高价值区需要高竞争力。
3、 高价值区随着时代在变。
什么是好的战略:达成“投入和产邮的非线性”,用80%的时间学习20%的精华,快速占领赛道的头部,吸引最好的资源、到联网最好的人才,共同成为第一名。
二、头部效应:站位比努力更重要
头部就是在所在的赛道里的高价值并且有优势的领域。
原则:
1、 从价值而非优势出发。
2、 思考差异化优势。
3、 从身边的头部做起。
“先抢占距离自己最近的一个小山头,这个山头会给你全新的资源和视野,然后再抢占下一个大山头。“
这一点给的冲击很大。我常常有一种做好多事都没有踩到点的落空感,有时候会逃避的认为是运气不好。仔细分析,是没有找到价值,进入一些误区的死循环。比如我们常提到的,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啦、从自身的优势出发。
很多时候,我以为我的优势就是写作,其实当进入写作场时,发现我还只是个路人角色而已。
还有就是会有些着急,偶尔会跟风。比如说大家都在学XX,我也想去学,当时并没有过多考虑自己是否有需要,或是它对增加我的价值有什么用。
三、联机学习、功利学习法:学得更好,却学得更少。
根据认知目的的不同,设定不同的目标,分配不同的资源。
从自己的需求开始分配资源。
在这一点上,我真的是深有体会。平时真的太爱买书了。但有60%的书都是漫无目的买下的。虽说有时候我也提倡读点无目的无用的书,但是给自己的目标还是得读一些提升学习、给实践提供帮助的书。所以我总是在跑偏,所以学习的成绩也是进步缓慢。以后要控制买书及付费课的分配。
四、联机学习者:成为知识伯路由器。
遇到问题:找思、找书、找人。
1、 打磨第一个知识模块。
2、 抛出去,换回别人的知识模块。
3、 重复前两步,积累足够多的知识模块。
4、 整合出自己的体系,实现知识跃迁。
长期以来,我都是处在一个单机学习的阶段。一来可能是性格的原因(这样说也有给自己找借口的嫌疑),二来可能是要面子吧,常常不好意思去跟别人讨论问题。
今年做过一个较大的调整,就是从分享开始。把自己看的书、电影知道某些技能,发布在网上。这样做也会收到一些别人的反馈。接下来要提升的还是提问的能力,吴伯凡老师曾说,会提问也是一个人竞争力的表现。
五、开放而专注:
开放而专注九律:
1、 见得人好,经常随喜赞叹。
2、 找到自己领域的知识源头,并分享。
3、 不随便崇拜谁。一旦崇拜,以他为顶,你的系统就又封闭了。
4、 不再认为自己不喜欢、看不懂的东西就是傻。
5、 小心那些“一切都能解释得通“的上帝视角感理论。
6、 对水平没有你高的人要宽容,因为你也没有掌握真理。
7、 留出10%--30%的时间,给自己不懂也不会接触的领域。
8、 站在更高角度,发现和专注于自己的独特之处。
9、 专注于自己的人生大问题。
我应该绝对可以算的上是一个专注的人,但是离开放却很远。不开放的表现,一是有偏见(对事和人都有),对新事物总有抵触。究其深层原因,共实是自卑的表现。害怕让别人看到自己的缺点,索性就切断与他人的接触,也就关闭了自己的系统。
以上写到的五大点,是下午读书时给当下的我启发较大的一部分。当然,这本书还讲了其它相当多的内容,从跃迁要具备的条件、完成的路径、到自我的修炼,一切都从底层逻辑和第一手源头说起,并在每一个观点中都用了生动现实的例子作说明,便于读者理解。
虽不能说看完有彻悟的感受,但是有这五个写以到的点给我启发,也是从这本书人得到的不小的收获。我想,这五个点之所以击中我,是因为这几个方面的问题正一直困扰着我,今天看到,就正好是锁遇见了钥匙,咔擦一声,它们都开了。拿掉锁之后,就推开了一扇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