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两年,“极简主义”的概念突然在年青一代里流行开来,少即是多的概念也渐渐被越来越多人所接受。
站在极简主义的对立面是“欲壑难填”,即人的欲望是无穷的。特别是占有欲,这或许是植根于人类基因深处的一个本能。毕竟,人类普遍步入富足社会也就是近一两百年,甚至说是近几十年的事。从上古时期开始,人类就普遍面临资源不够的局面,所以为了生存,必须极尽所能地去占有更多的物资,唯有如此才能在处处皆凶险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生产力得到极大的释放,大多数人的生活已经摆脱了物资匮乏的生存困境。就这点而言,可能需要做两方面的拆解,其一,这里所说的大多数应该是狭义上的大多数,毕竟从真实世界的角度来说,还是有大量贫困人口存在,特别是当考虑进广大亚非拉人口,但我相信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的人绝大部分应该不在此列;其二,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自己基本月光,生活哪有富足可言,但若仅从你所理解的生活必需品角度来说,例如手机、包包、衣服、以及其他电子设备和家居用品等,你早就已经摆脱了物资匮乏,而且已经拥有很多了。
为什么生活需要做减法?
最简单来说,就是节省空间,节省时间。从空间维度来说,最直白的理解就是,房价这么贵,还是少买点不必要的东西占位置;从时间维度来说,每一个你所占有的东西都会一定程度上浪费你的时间和精力去管理它,不管是用它的时间,还是扔掉它,都会占有你的时间。不论节省空间还是时间,转换成大家最容易理解的,就是省钱。
当下社会消费主义盛行,所有商家都会告诉你,Oh my God,买买买,买它就对了。但真的买就对了吗?买完之后如何处理,特别是买了之后信用卡该怎么还,这个只能靠你自己解决了。
无节制的买买买,表面上看只是浪费点时间,浪费点空间。更深层次的是应对纷繁世界的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所以就什么都要。
做减法的精髓在于,懂得自己到底要什么。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做加法,得到了很多,但是到底有什么是他真正需要的,他也不懂。我们的教育很多时候还是偏“应试型”,教会了考试,却没教会怎样更好的度过这一生。终其一生,我到底要什么,这个问题很多人可能在临终前才能有所顿悟。
个体行为的改变很多时候需要从思维层面先发生转变,进而调整具体行为,并产生相应结果。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牛逼的人物从思维层面先觉醒,并指导自我行为改善。对于普罗大众,从行为层面入手的改变似乎会更容易些。
就极简主义而言,先试着克制自己买买买的欲望,并有计划的整理并扔掉一部分物品,更专注于当下拥有的东西。这世上最公平的就是时间,每个人一天只有24小时。很多时候我们说自己很忙,没时间陪家人,没时间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我们是否问过自己,是否是自己想要的,自己拥有的太多,占据了太多的精力和时间。适当的做些减法,少加点班,少揽点活儿,少刷点手机,少买点东西,时间是否就能挤出来了?
就个人而言,最近买了好多书,也报了两三个自我提升的课程,原本是想好好提升一下自己。但是一下用力过猛,就让这个自我提升的过程很不安。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没办法安心读书、学习。后来就给自己定下一条规矩,不买新书,不报新课,至少把眼下这些书看完,这些课学完。虽然时不时看到好书还是会起心动念想买,但默默问一句自己买的书看了么?买的课学了么?就打消再买新的念头了。占有了,却没好好利用,这本身即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所以,书买了,得读,课报了,得上。
留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体会去发现去思考生活之美,这或许就是留白之美。时不时问下自己,我对于生活还有什么期许?为自己想追求的生活腾点时间和空间,或许你会发现一个不同的世界。
毕竟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关键是你是否懂得及时舍弃一部分非必须的苟且,为诗和远方腾点时间和空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