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崩溃了,沉没了,将我们钉在地上。可是在每一个时代的爱情诗篇里,女人总渴望压在男人的身躯之下。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实和实在。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的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
——《不能承受生命之轻》
在阅读小说后,最真实的感觉是晦涩的。小说中涉及许多的哲学词汇与思潮,似乎人就在梦境、现实与哲学世界里打转。作者以第三人称叙述,在故事间有夹杂着大段的第一人生的议论,使得文学与理论相结合,故事与杂谈相结合。在初次阅读的时候,我感到有一点困难。可能,我眼中的昆德拉还很模糊。
【昆德拉小说的特色】
在《巴黎评论·作家访谈》对昆德拉的访谈中,昆德拉本人提及:“一部小说是通过虚构的角色,对存在进行的一种思考。”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充分的表露了这一特色。此外《笑忘录》、《玩笑》、《好笑的爱》等一系列的小说均是如此,甚至他们的名字还可以互换。
昆德拉的父亲,一名钢琴家,使得他从小就受到音乐熏陶,这对他的写作的技巧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在他的眼中,写作就是谱写一首曲子,很多的技巧,他都拿音乐的理论用来指导和描述。例如他说:“小说的旋律配合,就是为了将哲学、叙事、理想谱进同一支曲子。”“复调”,“变奏”,“音列”等。
在讲究旋律的时候,必然涉及小说的语言、结构的变化,所以复调的应用、旋律的配合,使得小说的更加的具有诗意与艺术感。
昆德拉的大部分小说都离不开一个神秘的数字——“七”,许多小说都是七个章节,例如《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便是的。他说这是被一种深沉的潜意识的,难以理解的需要,一种我逃脱不了的形式上的典型,驱使着。我所有的小说都是基于数字七结构的变种。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横梁
昆德拉说:“小说是建立在许多基本词语之上的,就像勋伯格的十二音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关键词是:重、轻、灵、肉、伟大的进军、狗屎、媚俗、热情、眩晕、力量和软弱。在小说的推进过程中,着几个关键词被分析、研究、定义、在定义,因而转变为存在的类别。小说建立在这几类别之上,如同一座房子建立在它的横梁之上。
在阅读完小说之后,一般读者都会想到底什么是“轻”,什么是“重”,我们自己的状态还有以前的选择又是“轻”还是“重”,我们又该如何去抉择。
实际上在小说中,托马斯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如此选择,只是“非如此不可”的感觉,让他踏出了每一步,这是环境所迫,也是感性所使。托马斯,萨宾娜,特丽莎,弗兰茨等人都不知道孰重孰轻,他们只是在作者笔下的棋子,来架构起作者对于“存在”的思考。最后,“轻”与“重”的概念的进入了我们的思考的世界。可是到底什么是“轻”,什么是“重”。
小说中托马斯因为六个“偶然”便不顾一切放弃国外研究的工作,众多的情人,自由的环境,跟随特丽莎回到了被苏联控制的捷克,只是因为特丽莎走后,他感到生活失去了一切的重量,轻盈至无法呼吸——这是一种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萨宾娜,她的人生一剧不是沉重的,而是轻盈的。大量降临于她的并非重负,而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她一生中,有诸多的背叛,却充满着激情与欢乐,向她展开一条新的道路,却通向种种背叛的风险——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可倘若这条路定到了尽头又怎么样呢?“一个人可以背叛父母、丈夫、国家以及爱情,但如果父母、丈夫、国家以及爱情都失去了--还有什么可以背叛呢?”
这两个人一个人轻盈,一个人沉重;一个人跟随着“非如此不可”,一个人在不断地“背叛”。
昆德拉说:“‘非如此不可’是一种‘沉重的’,‘有分量的决心’,是贝多芬‘命运’交响乐曲的主题,必然、沉重、价值,这三个概念连接在一起。只有必然,才能沉重;所以沉重,便有价值。”
这种“重”是什么?是责任,是担当,是为别人而愿意“牺牲”自己,是走出自我?
“轻”难道又是背叛,是逃避,是封闭了自我?
这些让读者审视自己。
永恒的主题——“媚俗是什么”
昆德拉说:小说第六部分的诸多故事“都通过一个永恒的问题联系起来——‘媚俗是什么’这个复调的段落是支撑整个小说结构的支柱,是解开小说结构之秘密的关键。”
小说中说:“媚俗起源于无条件地认同生命存在。”昆德拉在接受采访时也说:“媚俗是对无价值存在的完全否定。”苏格拉底曾说:“一种未经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那么“反媚俗“是否就是强调对生活的认真和思考,反对盲从,反对随大流。
在小说中。弗兰茨是最明显的媚俗的代表。在萨宾娜离开他之前,他一直像个未长大的大孩子,随着自己的感性驱使,而不做理性的思考。而萨宾娜离开他之后,他便把她当做一种女神的代表,那想象中萨宾娜的眼光作为生活中的动力。此时,他似乎长大了,男子汉了,做出了“真正”的决定了,但仍然是一个强壮的大男孩,走在媚俗的前线。
此外小说中还有一个段落:“伟大的进军就要完了······是的,弗兰茨自言自语,尽管世界是冷漠的,但伟大的进军还在继续,变得越来越紧张,越来越轰轰烈烈:昨天反对美国占领越南,今天反对越南攻占柬埔寨;昨天拥护以色列,今天拥护巴勒斯坦;昨天拥护古巴,明天反对古巴--而且总是反对美国;时而反对大屠杀,时而又支持另一场大屠杀;欧洲在前进,且赶上了众多的热闹,一个也没拉下。”
在这感性的驱使下,在这没有思考的行动下,似乎一切都成了赶热闹。
这是第一读,希望第二次读的时候能够有更多的认识吧!
【书籍信息】
书名:《生命不可承受之轻》
作者:米兰·昆德拉
译者:韩少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