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期间在家读了《儿童情绪心理学》这本书,因为职业需要让我特别想要去揭开孩子成长中“迷惑”行为背后的面纱,热衷阅读关于儿童心理方面书籍,这次阅读这本书给我带来许多启发和思考,同时给予我许多的感触,我总结了几点:
一、不要指望六岁之前的孩子能理性地对待情绪问题,即便他们已经能听懂并接受某些道理,这依然是一个漫长且反复的过程。
二、情绪脑的反应要比理智脑快五十倍,所以人们的情绪反应通常是不由自主的。
三、当孩子哭闹着要这样或那样时该怎么办?自从他学会了说话并能以此方式索要物件后,假如他依旧要用哭闹来达成目的,那么无论他是想更快的得到那一件物件,还是想以此来想要挟别人不敢不给,都应该干脆地加以拒绝。
四、有意识地让孩子吃苦,却因此忽略孩子的悲伤与痛苦。
五、钟摆效应:如果一个人对正面情绪感受强烈,那么对负面情绪也会有比较强烈的反应。
六、在语言的恐吓或吓唬下,孩子的恐惧心理自然越来越严重,孩子就会越来越胆小。表现往往胆小怯懦,遇事与慌乱,没有主见,而且有可能患上精神方面的疾病,比如失眠口吃智力低下等。用语言上的宽慰和科学的解释来消除孩子的恐惧,提高认知能力和水平,是帮助孩子克服恐惧的很好办法。
七、三岁前孩子认知水平有限,缺乏安全感,而建立安全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八、童年的经历虽然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被淡忘,甚至消失于意识层中,却会在潜意识中被保留下来,对人的一生产生恒久的影响。
九、六岁前的孩子对自身的评价多来源于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父母的评价,如果总是遭到否定和打击,孩子就会失去自信。
十、穷养富养,不如心养。
十一、想要让孩子克服自卑,就要增加孩子成功的体验。
十二、那些非常自信,安全感非常强的孩子,通常都是断奶较晚的。
根据以上让我感触颇深的几点,让我改变了以往许多教育方式和教育思维,在处理学生的各种问题上有了新的应对方法,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遇到任何问题,都让我能更坦然的去面对。
赵明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