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来了》这个故事,我们从小耳熟能详:小牧童放羊无聊想找乐子,两次撒谎喊“狼来了”捉弄农夫,农夫们立马放下手中的工作飞奔山顶去救他,从完全信任到半信半疑到后来大家完全不再信任他了。当有一天,狼真的来了,再也没有人肯上山去救。最后,大半儿的羊都被狼咬死了!
传统的说法都是“骗人的小孩活该”、“千万不要撒谎!”……
不妨换一种视角,如果把牧童和农夫看成农场社群中的分工协作关系,那合作者之一牧童在工作时间撒谎取乐固然不对,那合作者之二农夫罔顾真实几率高达50%的求救信号置合作伙伴牧童于险境只为发泄曾经上当的怨气,实在也算不上个好的合作者。最后羊死了大半儿又何尝不是整个农场的损失,可谓是两败俱伤,没有比这样双输更坏的合作结果了!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且将故事从头到尾,问一问思一思参考参考,再来捋过一遍。
一问:“小牧童为什么觉得无聊?小牧童觉得无聊,是谁的事情呢?农夫们的?羊的?还是其他人的?农夫们会不会也感到无聊,为什么呢?他们又是怎么做的?”
一思:农夫们擅长收割也能杀狼上山下地切换自如团队作战忙碌而又充实,小牧童孤家寡人只能放羊无人交流无聊无趣没精打采。事实上,每一天的生活是有趣还是无聊,心情是快乐还是郁闷,都应该是由每一个人自己负责的。想要开心,要找自己喜欢的事、擅长的事,找有意义的事情做。让自己开心起来,是每个人自己的事,会做的事越多,能找到的快乐也越多,不会当然还可以学!
一参考:贫穷和被压缩的生活导致了贫瘠的生产力和过度的竞争,而丰富和充实的生活才会是多产的和合作的。……自然中的一个孤独的人不可能是一个高贵和自律的生物,而是一个没有身份、没有防御能力的无依无靠的颤抖的可怜虫。……好人并不只是一个遵守规则的人,他还应该有所擅长。——[美]罗伯特•C•所罗门《伦理与卓越》
二问:“小牧童想到的捉弄大家的主意是什么?合适吗?为什么呢?农夫们一听到喊声就全都跑上山来,为什么?来干嘛呢?”
二问:小牧童放羊的时候,农夫们正忙着收割粮食,他们负责的工作虽然不同,但都是为了给农场提供羊肉、稻米等粮食。他们这样分工合作,组成了农场快乐的生活社群,还在需要的时候互相求助,彼此帮助。家庭也一样。可以说是一个社群,家里每一个人都有任务,都是为了家庭的正常运转,为了家庭生活和谐幸福,每个家庭成员也都该负好自己的份内之责。
二参考:社会是分工,也是合作;人,以其行为动物的资格,成为社会动物。在社会合作的架构里面,社会成员之间就会显现出同情、友爱、和同属感。这些感情是我们人最愉快、最崇髙的经验的根源。——[奥]路德维希·冯·米塞斯《人的行为》
三问:“小牧童喊之前,大家在做什么?喊之后,又发生了些什么?小牧童要做的事是什么?想做的事是什么?他是怎么安排的?农夫们呢?他们又是怎样安排的呢?”
三思:小牧童只想着要找乐子,好像忘了自己要放羊的事;而农夫们之前在忙着收割稻子,听到喊声之后马上就赶来准备帮助牧童,他们总是把最重要最紧急的事排在第一位,这样使得他们的工作效率达到最大。谁的做法更值得我们学习呢,小牧童的还是农夫们的?显然我们要先做最重要的事,聪明的安排时间和顺序,做好要做的事,才好去做想做的事。
三思考:稀缺带来的另一个概念就是效率。效率是指最有效的使用社会资源以满足人类的愿望和需要。效率意味着不浪费。不管是“看不见的手”还是“看得见的手”都努力在使生产变得有效率。效率的提高使得物品的价值降低,导致价格降低。卖方的销售值降低了,但社会的财富的增加,卖方和买方双双都获益。所以我们的行为一切指向效率的提高。——[美]保罗•A•萨缪尔森《经济学》
四问:“小牧童为什么又喊狼来了呢?小牧童用的这个办法好吗?他真的解决了自己无聊的问题吗?为什么呢?农夫们为什么一定要上到山顶才知道是不是真的狼来了?他们知道牧童这么做的真正原因吗?这一次上山来救的农夫少了一半,又是为什么呢?”
四思:小牧童不知道这样做害农夫耽误时间浪费精力农夫们很生气,也不知道自己开一次不当玩笑已然失去一半儿农夫的信任了;农夫们不知道狼是真来还是假来,也不知道小牧童真正的需要是朋友和友谊。他们之间信息不通,又缺少必要的沟通,大家白忙一场,既没有发现问题也没有解决问题。需要请求别人帮助,或是愿意帮助别人,怎样才是正确地做法呢?显然沟通是首要的——“我有想法要说出来,才能让别人知道,我也可以试着听听别人的想法,想要得到别人的理解,先理解一下别人”。沟通全无,信息全错,还谈什么合作!
四参考:现实世界充满了信息不完全的情况,这可能会对市场运作方式造成问题。由于信息不完全,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就会来搅局。……市场上有各种试图减少信息不完全的方法——[美]蒂莫西•泰勒《斯坦福极简经济学》
五问:“小牧童哈哈大笑的时候,农夫们是什么感觉?这个感觉好吗?小牧童欺骗农夫取乐,这公平吗?农场的事物受到了怎样的影响?农夫们又被骗了之后是怎么做的?对小牧童这样撒谎找乐子的行为,农夫们的处理方法好不好?为什么?”
五思:小牧童用了错误的方法找乐子,给农夫们带来很坏的影响;农夫们连续两次受骗后除了生气、叹气,并没有给牧童相应的回报,没有让牧童承担起应负的责任,也没有告诉牧童如果继续这种做法可能会出现什么结果,这样的默许,使得牧童的错误行为犯了一次又一次。重复博弈的最佳策略告诉我们,要及时的反应,好的、坏的都要给出回报,不然就可能会一直出状况甚至变得更糟糕。
五参考:“一报还一报”的稳定成功的原因是它综合了善良性、报复性、宽容性和清晰性。它的善良性防止它陷入不必要的麻烦,它的报复性使对方试着背叛一次后就不敢再背叛,它的宽容性有助于重新恢复合作,它的清晰性使它容易被对方理解,从而引出长期的合作——[美]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合作的进化》
六问:“狼真的来了,这次农夫们听到喊声却一个也没有赶到山顶来,为什么呢?小牧童和农夫们的合作出了什么问题?产生这个问题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他们处理的好吗?为什么?他们能想些不同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要是采用了新的办法,可能会发生什么?故事的结尾还有可能是怎样的?”
六思:小牧童把农夫对自己的信任全部挥霍完了,真的有需要的时候反而得不到农夫的帮助了。农夫不明真相,受骗生气,为泄怨气在明知求救信号50%的可能为真的情况也就是该帮助的时候也不去帮助了,严重违反合作的隐形契约。双方的精力和智慧全浪费在信任的消耗上,合作基础渐渐崩塌,冲突和矛盾未及时化解的后果,就是终有一天出现严重危机。事实上,他们明明可以把聪明用在更适合的地方,一起协商解决,肯定能找到更好的办法,既让小牧童开心,也不影响农夫们工作,大家都满意都开心,这就叫共赢——“我自己要高兴,同时,也要让别人满意”。对合作来说,只有共赢才更重要。
六参考:作为一种社会资本,信任就和金钱这种实际资本一样不可或缺。……信任,就像金钱一样可以借用,可以拿来冒险、囤积或者挥霍。它带来的红利就是更多的信任这种流通货币。——[英]马特•里德利《美德的起源:人类本能与协作的进化》
七问:“小牧童后悔什么呢?羊死了一大半,农夫们会不会也感到后悔?牧童和农夫的合作好吗?他们是好的合作者吗?为什么呢?要是我们选合作伙伴的话,又会想要什么样的?我们自己又更愿意做一个怎样的合作者?如果还需要继续合作的话,应该要怎么做才好呢?”
七思:小牧童的任性撒谎,并没有让他得到想要的,反而失去了农夫们的信任。信任就像储钱罐里的钱一样会越用越少直到没有,需要及时长期存储。农夫们一而再的上当受骗,从全信到半信再到全不信,一直逃避并没有采取恰当的反应。羊死了一大半不只是牧童自食恶果,也是农场所有人的损失,这个结果应该是合作双方都不喜欢见到的,这就叫双输。 农场的生活不是小牧童一个人的事,也不光是农夫们的事,而是大家的事。要想继续合作的好,他们可以重新协商达成一致意见,签协议并承诺相互遵守约定,那就是:我会遵守合作规则,合作就会共赢,不合作就会双输。
七参考:每个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是一个自由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属性,有理由相信,个人基于自利的行为选择,会照顾好自己——哪怕这是不完美的——但这种自由的契约机制是必需的。——[美]罗恩•保罗《繁荣基石》
归根结底一句话:我们都应该把契约精神根植深入骨髓。因为伟大的亚当·斯密早就这样指出过,“分工一经完全确立,一个人自己劳动的生产物,便只能满足自己欲望的极小部分。他的大部分欲望,须用自己消费不了的剩余劳动生产物,交换自己所需要的别人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来满足。于是一切人都要依赖交换而生活,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一切人都成为商人,而社会本身,严格的说,也成为商业社会。”(《国富论》)
如若没有契约精神,不会合作,又怎能做好一个商人?由此带来的便是:我们该如何正确地相信别人,又该如何正确地取信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