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刚开始住校,第一次生病时给我妈打电话。那一夜我妈彻夜未眠,第二天就急匆匆地赶到县城来看我,因为特别担心。
后来我爸说,小事不要跟家里讲,大事要讲,跟爸讲。
小事因为没必要,人总归是要学着坚强、独立,学着自己一个人长大,尤其是男孩子。大事要讲,因为父母永远在背后支持、保护我,不要怕。不能跟我妈讲,是因为我妈太容易紧张,不和她说,也是一种保护。
后来,在外受的委屈,难过,不开心,大多数都不会再跟家里讲了。因为,我要独自去面对这个世界,就要独立的去面对路上这些大大小小的坎坷。即使偶尔提及,事情也过去了好久,早已度过或者已经克服了。
我从12岁开始离家住校求学,而这一走就是11年。
长年在外,越长大,越独立。
去年毕业,突然惊觉: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自己独立的仿佛跟父母的话题大多都只限于衣食住行了。而与身边同学、好友聊起我的感受,大多数也都是如此,我们也不由地唏嘘和感慨。同时也不解,试着开始思考我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
②
一种关系,永远不是一方的问题。
昨天周六,在家吃饭的时候打开电视,恰好看了最新的一期《四大名助》。听完第一个苦恼者的叙述,瞬间也更加确认,这个问题,是全中国的子女和父母面对的共同的问题。
苦恼者年近三十,来到节目控诉他的爸爸。他的爸爸认为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世界,学游泳会被淹死,用支付宝会被诈骗,只要出国就别想活着回来了。他爸不仅杞人忧天,而且把全部心思都放在儿子身上,管着他的一切,他爸的生活就是每天围着儿子转。
他说他再也不想在爸爸窒息的爱里苟延残喘了。
这个故事,我们不排除存在为了节目效果有夸张的成分,这个不好说。但正如孟非所言,中国的父母,千差万别,每个家庭跟每个家庭都不一样,但全中国的大多数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没有自己的生活。他们的生活就是以他们孩子的生活为他们的全部生活。
小时候,我们咿呀学语,路都走不稳,父母不敢离开半步,悉心呵护,那时候如果有记忆,该觉得自己是在全天下最温柔的目光注视里,觉得自己是全天下最幸福的孩子了吧。长大后,父母的关爱依旧,只是忽然间我们开始不适应了。记忆里明明不是如此,那时候多甜多享受,为什么父母有点不一样了呢?父母也委屈啊,小时候明明你很乖很听话的呀,如今,那个乖乖的孩子去哪了?为什么越长大,越不让父母省心呢?
父母说:一切为了孩子。所以担心我们,不让我们走远门离太远,万一出点意外怎么办;所以操心我们,前后积极帮我们张罗对象,这家的小伙子那家的姑娘,家庭学历年龄甚至连八字都帮你算了;所以怕我们过得不好,希望我们考个公务员,当个老师,希望我们过个稳稳当当的日子。
我们说:别再以爱之名。我们希望自己会过得好,我们也希望爸妈过得好。
③
那个苦恼者这样对他的爸爸说:
“我不想我和您之间的沟通,交集仅限于饮食起居,而没有任何精神层面的交集。”
“其实有时候对父母最好的孝顺,并不是顺从,而是自己以后可以过得好。”
“我希望在您的闲暇时间,您可以约上您的三五好友一起,饮茶、赏花、叙旧、聊天,我希望您有自己的生活。”
父母都希望孩子过得好,可懂事的孩子又何尝不希望父母也过得好呢?瑞士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说过一句话:父母对孩子最不好的影响莫过于让孩子觉得他们的父母没有好好过日子。
父母都是孩子的引路人,更是孩子的榜样。所以,如果父母应该有自己的追求啊,世界这么大,我们特别鼓励父母也出去看看。这个世界,或许早已变化的和你们想象中不一样了。出去看看吧,这个世界也没那么恐怖,去感受新奇、去体验更多别样的情绪吧。也许,会让你们收获一个大大的惊喜。出去看看吧,回来我们一起聊聊哪边的风景独好、聊聊哪边的风俗奇怪、聊聊我们聊聊你们那一辈和我们这一代的不同。
④
上阵子有个朋友住在我家,聊起他与他的妈妈独特的相处模式。我先是惊讶,后是认可,突然间的触动,让我明白,也许我们可以更积极更主动。
他的妈妈是一个给自己儿子给家里老人买再多东西都舍得,可就是舍不得对自己好的人,是一个性格温和到有些认命的人,是一个受委屈都不知道反抗的人。作为儿子,他觉得不应该让她再受委屈,也应该要让她明白,一个人应该要懂得对自己好。有趣的是,他开始给他妈妈买书看,安排计划,定期交流。给他妈妈买东西,不接受也得接受,带着她去感受不一样的生活。他强势的甚至有点霸道,他说,改变的过程很难,不过总是要经历那么一段日子。如果他的妈妈跟不上他,就真的没法和他交流了。
他不想这样。
后来,他们就开始交流书中的想法,开始分享生活中事情。他爸爸看到妻子的进步,也不甘落后不能让其超了自己。后来,他们家俨然变成了一个共同进步的“思想家庭”,因为每天聊的除了鸡毛蒜皮的事,更多的是精神感受了。他妈妈一开始很难受,因为这个年纪再开始学习和改变总是会有障碍的,尤其是心理。他也刚从国外工作回国不久,他笑着跟我说,前阵子他妈妈刚和朋友出去旅游回来,早已学会了自己去生活。
每个家庭都有每个家庭的不同,他的方法也许无法适用所用的家庭。但我相信,他的态度适用所有家庭。
不再一味的去埋怨父母,试着带领他们走进自己的生活,走进这个精彩的世界。带他们了解自己想做的事情,告诉他们能对自己负责,让他们安心;带他们了解自己的偶像,告诉他们追星给你带来的积极意义;带他们了解自己的爱情观念,告诉他们以后想找的人是什么样的,想过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统统都告诉他们,你不说,他们不懂,如何相处?
大多的问题都来源于无知,大多的矛盾都来源于不沟通不交流。
如果我们和父母彼此知悉各自的生活,试着积极主动点吧。也许你就还会是他们记忆中的那个乖宝宝,他们也还都是你记忆中最伟大最喜爱的两个天使。
⑤
我问朋友,你看到父母哪个改变让你觉得你们的关系更亲近了。
他说,有一天,突然发现父母和他聊天,使用的不再是中老年表情包,而是一个带着“辣眼睛”三个字自戳双目的神表情。他先是惊讶,然后更多,是由衷地开心和满足。
原来只是一件小事,可给我们的感受就已经不一样了。
那天写《你的焦虑来自于你太着急 | 年轻的我们,好想赢,真的好想赢》,没过多久,我爸在家庭群里发来消息。
“儿子!你累了吗?(迷之微笑)”
“不累,不过有压力。”
“真的?身体累可以歇歇,心累觉都不好睡了!所以!爸妈不希望你太累!优雅的过!(龇牙的笑)”
我觉得最可爱的其实谜一样的问句“真的?”和这一路的感叹号。
我爸说他一直都拿我当朋友,他偷偷跟我说,有些话连我妈都不告诉呢。
其实我一直都有一对开明的父母,努力让我们无话不谈,该是我要做要努力的事了。
我知道这篇文章他们也会看见,而中秋,他们也决定来到我的城市和我一起走走。看看我曾经生活四年的大学,那里有我的青春和回忆,看看我现在工作的地方,看看我最喜爱的城市的样子。
我想,这该是我和爸妈又一段不一样的开始吧。
最后,我想说,等我们为人父为人母,请一定也要记得现在的我们是多么希望父母可以有自己的生活啊。
一定要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