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小就开始学习啦,但我要是问大家,“有谁是打心眼儿里喜欢‘学习’这事儿的?”。我估计没有几个人敢拍着胸脯说,“我特喜欢学习”。
在线教育的发展,知识网红们的热炒,让学习这件事变得时尚起来,但是我敢说,“学习”是我们不太喜欢的事情--看看你们是怎么学习的就知道了。
你是怎么学习的
看看在学习这件事上我们付出的心力和费得劲就知道了--
打开书,拿着笔在书上画重点--每个字儿你都认识,划下那个彩笔的道道儿,合上书问你,刚才你划重点那句讲的是什么意思啊?
“啊〜〜”你一脸黑线,“我忘记了,不记得了。”
要么就是这种:
立志每天背20个单词吧。于是你打开百词斩(随便什么app也好,书也好,反正都一样的),念了3个单词,脑中突然想起:“我了个去,明天班长让让交照片呢”,于是毫无意识地就放下单词书,去翻箱倒橱的找照片去了。
再来,或者你是这样的:
学习统计学、概率,太难了!
老师讲的什么意思呀,听不懂啊;课下翻书复习一下吧,还是听不懂,算了算了,不学了,还是看会别的书吧--嗯,还是文科的书更适合我,干嘛要和自己较劲呢?!
然后你期末统计学挂科了。
学习这个事儿,根本就没什么乐趣可言,是谁说的,要学的有乐趣?!简直就是在胡说八道。
我们可能会某个单独的科目有那么一点点兴趣,或者对单科中某个专题有那么一点点兴趣--比如,
我喜欢英语啊--其实我是喜欢看美剧,听着老外吐噜儿吐噜儿的说着流利的英剧感觉特爽的,而已;
我喜欢经济学--其实我只是看人家炒股赚钱了,看人家分析市场行情经济走势好牛逼的样子,而已;
我喜欢画画呀--其实我就是有天拿个彩笔信手涂了个花瓶被完全没有绘画细胞的同学夸了一下,很享受那个被称赞的感觉,而已;
我喜欢心理学啊--其实我只是看咨询师好像啥问题都能看得透,好多人找她,她自己好像也没啥困惑似的,我喜欢这种hold住一切的感觉,而已
我喜欢写作啊--信笔胡写,自陈心曲之后,洋洋洒洒看着也好多字啊,居然有人点赞说我写的好,我去,我喜欢这种“好有天赋”的感觉,而已
……
这个单子我能拉一长串,学习这个过程,谁敢说他真的感兴趣?
或许有人天生就喜欢学习,真的有人是这样,但我估计90%的人不在这类人群里面。
我们为什么不坦然承认,学习这事儿,真tmd烦透了。我们更喜欢吃薯片看电影到群里瞎逼逼,因为比起学习来,这些更轻松啊!
但我们不得不学。
理由呢,很简单--因为大部分人上学的时候真的没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以至于好多人工作后发现自己啥都不会,没办法只能补啊!
于是,学习这件事儿就被提上了日程。
开启一门学科学习的正确姿势
我是个很爱学习的人,比起健身做运动来说,我更喜欢坐在椅子上看书学习英语和统计学,物理学,多难学的学科我都愿意学。
坚持学习比让我坚持锻炼更容易。我承认,学习是我的舒适区,锻炼在我的非舒适区(可能是“学习区”\或叫“拉伸区”里,可能在“焦虑圈”又叫“损伤区”里)。
但比起吃薯片看美剧,学习就在我的焦虑区里了。
所以学习这件事儿,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我们需要去学习的一项技能。你得找到适合你自己的学习姿势,不太难受的姿势,并想办法让自己进入状态,然后坚持下去,你的学习才会有成果。不然你就是在浪费时间瞎糊弄。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打开英语书要念单词,但我念了5个单词,我就无意识的放下英语书,过来写了这篇文章--因为写文章对我来说太容易了,我坐在这里,文思如泉涌,40分钟不到,这篇文章就写完了。
写文章对我来说太舒适了。
你和我也一样,我们都会不自觉的就跑到自己的“舒适区”里去,因为做“舒适区”里的事情,让我们感觉轻车熟路,一切都那么熟悉,自如,有掌控感;学习一门新的学科,一门新的技术,太难受了,憋得慌,笨手笨脚,动作不娴熟,注意力不集中,思维不灵活,稍有困难就想去做别的事情。
怎么办?降低难度。你需要放慢速度,开始的时候学习时间不要太长,难度不要太大。让学习的过程始终只是超过“舒适区”一点点,在“拉伸区”里并不难受的范围内。
拿我自己前段时间学习统计学的经历来举个例子吧。
这课学起来真tmd生不如死。
老师讲课的时候吐字有点儿不太清楚,并且是一个水平的音调,听着听着就要睡觉;然后讲完理论他不仔细讲实例,很抽象,完全理解不了。听一天统计学的课下来,有种生无可恋的感觉。
但是要考试啊,我不想拿低分呀。为什么?因为我是个学霸,你见过哪个学霸拿低分?所以,平时我就在线听网易云课堂的可汗学院的统计学课程。切一小段课表给你们看看。
爽吗?假如你长了个文科生的脑袋的话,你看了这个课表会非常想哭的。
告诉你们如何开始让自己进入状态。挑一个你有可能听下去的章节,听10分钟,听懂它在讲什么,一个小的知识点,听懂它。然后就可以去做别的事情了。
明天再来听一个小节或是小知识点,或者一个公式,听懂它。
5天之后,你就爽了,你就会很自然的进入状态了。
这里有一个关键点,就是你要听懂它,掌握它。这步非常重要。
因为当你从无知到已知,从不懂到懂,你的思维上会获得一个愉悦--这是一种从未知到已知的确定感,这种感觉会让你非常爽。
没有什么比搞清楚一件事儿更爽的了,10分钟前你还是脑袋一团浆糊,听了10分钟,你就明白了,清楚了,我去,太tmd爽了。
相信我,你坚持这样爽5天,爽一周,你就不会觉得这个学科有多恶心了。你每天都在积攒成就感和确定感,你的掌控感也会加强。
当你不再觉得难受的时候,适当加长学习时间,多加10分钟试试,多加10分钟太长的话,那就多加5分钟吧,原则依然是要听懂它,弄懂它。
学习的过程中最大的敌人不是你不坚持,而你一直学了还不懂。
所以,要不断的积攒那种“懂了”、“get到了”的感觉,是这种感觉推动着你明天继续投入。
如何坚持学完它
当你开始了3天,却没有学懂任何东西的时候,你会非常容易放弃。但你开始了3天,这3天都学懂了,学会了,你会想着试试第4天。
等你坚持了2周了,你感兴趣的那章都学完了,你有了一些基础,你很有可能会去打开你第二感兴趣的那章。
全书10章,当你学了6章的时候,你还会放弃吗?
学了8章,让你后两章别学了,你还会放弃吗?
当你开始从学懂了一点点,再一点点,一点点,积攒起来的时候,你就知道这事儿没那么难受了。
我现在对于每天起床写完文章之后去学30分钟统计学这件事儿一点儿都不痛苦,相反,再加个读英语的任务进来的时候,我会觉得有点费劲。
总有困难的东西出现,我们就要想办法让它变成我们的舒适区--搞定它,学会它,然后再去把下一个让你难受的学科变成舒适区。
学习就是这样的过程。
在节奏感上,你要把握住,任何求快求多的方法,只会让你更容易就放弃了。慢启动,2周后你会快起来。
学习过程是一个指数曲线,开头可能很慢,但是越到后面越快。
学习的过程不是时间的累积,是学习成果的累积。所以,不在于你学的时间有多长而在于你学会的部分有多少。
这也是我在第二部分强调的,哪怕你就学10分钟,也一定要有个学懂的结果累积下来。这个学习成果对于你坚持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相比我在教室里听老师讲6次,每次8小时,比较来说,我自学的效果更高更快更好--因为上完老师的课我特别沮丧,因为我听不懂,我就不想学了。花了时间,累积的是沮丧而不是成就感,这个学习过程肯定特别费劲。
但你想想看,你一花了不到20个小时的时间,学完一个学科的基础(事实上我自学统计学确实是这个时长) 你会多有成就感啊!
学习过程的痛苦不是在于坚持,而在于你花了时间没成就感--所以,要学会积累你的学习成果,要学会积攒成就感。
像滚雪球一样,小小的成就感和成果的积累,在后面会加大你学习的势能,你会越学越爽。
祝各位学习都能有好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