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目的永远不会那么纯粹。我离开部队的目的也不能拿高尚的情操往自己脸上贴金。赚到更多的钱,就是一个重要的目的,只不过这个目的的前提是看清了自己在部队的未来。
保险,作为国内不景气的经济大环境下的那个尚在发展的大行业来说,成为其中的一员是可以达成增加收入的目的的,只不过需要辛苦一些。辛苦不是问题,问题是我并没有完全准备好进入保险行业,或者说没有准备好只为了赚钱而进入保险行业。这种心态的影响在一开始就释放了出来。
“一人卖保险,全家不要脸”,是大家对保险业务员的一个通识性的认知。成为一个既能赚到钱又能被人尊敬的卖保险的,就成为了我选择保险公司和做保险业务的一个底线。
因为有这个底线的存在,我在寻找保险公司的方面并不积极,都是来自保险公司的主动联系,即便是我战友所在的保险公司我也没主动联系过,只是多问了几句而已。
(一)百年人寿的面试
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创建的公司都要冠之以“百年”字样。例如,百年育才、百年英才等等。在保险公司最先跟我联系的叫做百年人寿。这是一家国内开张不久,据说有王健林背景的寿险公司,通过顾问渠道来销售保险。
所谓的顾问渠道,就是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的咨询和谈话来做业务。这与电话渠道、网络渠道等有显著的不同。这个渠道的优势在于沟通的实时性和柔和性,保险人员可以随时通过观察客户的表现来选择策略;劣势在于消耗时间长、对业务人员基本素质要求较高,因而不比自家公司其他渠道性价比来得高。后来我加入的大都会人寿也是这种的模式。
想要加入这家公司,还要经过层层的面试和测试,这种做法确实能够有效地保证录用人员的较高质量,还使得大多数通过测试的人都会产生一种优越感。经验告诉我,优越感很重要。它可以让人没来由的自信,也教人产生某种动力。在入职面试的过程中,无论是测验还是面谈,我都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重视,即使我清楚地知道他们不过是一种职业上的习惯,也不知不觉地产生了心向往之的意愿。
可接下来的发展,让我还是决定对这家公司敬而远之。事情的发生在我与那个给我发出邀请的经理身上。这个经理是个海归,温文尔雅,端庄贤淑,给了我很好的印象,也给这家公司大大地加了分。
与她的接触是从面试开始,这是一个从陌生到认识的过程。她向我详细介绍了整个的面试流程,也邀请我参加了事业说明会。对于流程和事业说明会,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但在交流中,我体察到了一丝丝她极力想隐藏的目的性——赚钱。在今天高度市场化的社会里,赚钱具有相当的正当性,所以这其实是一个不需要回避的东西。刻意的回避反而会让人觉得做作或另有目的。不过这次谈话还是很愉悦,除了要求我填写熟人的姓名和电话表格的那个环节以外。
第二次是什么原因见的面,见面时聊了什么已经记不清晰了,但在我的印象中对这个公司的评价已经开始下降。在几个小时的谈话中,我有了一个初步的警觉:是不是把我当成了潜在客户而进行洗脑呢?这种感觉很不好,所以,虽然我对这种模式还抱有好奇心,但也不想再继续往下进行了。
这个经理似乎猜到了我的心思,所以第三次约我见面的理由就是向我展示顾销渠道的运作方式,以让我更了解整个程序。这次谈话过程中,我很配合,配合她进行提问,配合填写她的表格,配合她所设计的剧本。可到了后期,我已经可以断定她是把我当作客户来谈的,而不是当初所言的目的。她不只希望我能帮她赚钱,还想赚我的钱。这种被人卖了还要替人数钱的感觉引起了我强烈的反感。也是在那一刻,我开始猜测从第一次的见面开始,一切就是一个套路,就是一个“局”,一个要么让我成为客户,要么把我变成下线的局。除了这种感受之外,我也有对百年人寿的担心:这个公司是否都是这样的工作风格?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当我也被训练成这个样子的话,会否影响我的口碑和形象?万一败了我这么多年积攒的人品,我能接受吗?当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时候,我决定远离这个经理,远离这家公司。
不过百年人寿顾销的方式确实让我眼睛一亮;这种方式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做到了量身定做,并没有利用信息不透明硬性推销保险产品(这一点我会在大都会展业过程中进行说明)。这种方式确实让我一步一步地认真审视肩上的责任,责任对应的经济成本,以及必须对万一出现的情况要预先有所准备。所以,我接受这种以人为本的方式,我也认为这种方式才是保险最本质的方式。同时,我也意识到其实很多人都没有从这个角度来审视自己的责任和风险,他们也应该站在这个角度来认识保险认识未来。
在这样的考虑之下,我接触了与之高度类似的大都会人寿。这个公司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对上面问题的担忧,虽然也有其他的疑问,却不影响我最终决定加入这家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