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穿越千年的风雨,孕育了炎黄子孙的华夏文明,同时作为重要的“粮食流域”、能源流域”,有着举足轻重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然而,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大河奔涌之时却面临断流、水土流失、水资源供需等矛盾。如何平衡好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关键在于当好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把准供给质量的主攻方向。近年来,消费模式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精细化的特点,不管是“她经济”还是“小镇青年经济”、“银发经济”,都在无形中勾勒出了群众的需求画像图。但是,在消费如高铁般转型升级的同一阶段,供给质量提升却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从去日本抢购智能马桶盖,到在国外“一掷千金”掀起海淘热潮,再到智能手机面临“芯片断供”导致缺货危机……究其根本,是供给侧发展的观念滞后,还停留在“要产品轻服务”的旧思路,使得供给结构与需求错位。由此可见,高质量发展要做好质量文章,实现供需精准匹配。
立足提升效率的永恒话题。提质、增效是高质量发展的两大基本内涵,唯有眼睛向内提升内功,才能适应新变化、应对新挑战。老牌工业领头羊”济钢,以“四新”产业园为突破口,实施“关停主业、转型发展”战略,淘汰高污染、高耗能的生产线,走出了一条绿色低碳发展之路;“能源行业标杆”S能源集团,抓住“变”的先机,破旧立新,由传统管控模式向现代化管理转变,打破了制度的层层桎梏,树立了高效高质新的企业名片。故而,提升效率要坚持绿色发展观念,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标上新的时代印记。
实现动力转换的无缝衔接。“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高质量发展要“活”必须“变”。然而,聚焦山东发展,还存在动力不强、人才匮之、机制不完善等“痛点”。要补足短板,实现新旧动能“腾笼换鸟”的巨变科技创新是关平到全局发展的关键棋。正是在创新观念的引导之下,华为鸿蒙系统“横空出世”、北斗卫星“星罗棋布”、直播带货人才“汹涌而出”。要实现动力的转换,一方面要强化创新人才支撑,形成尊重知识、尊事人才、尊重劳动的良好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要用好科技评价指挥棒,以结果为导向,落实科技项目“揭榜挂帅”、项目经费“包干制”等制度。唯有如此,方能培育新动能,淘汰旧动能。
“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要求我们必须以头拱地、向前冲的干劲,转变发展结构、发展动力做好“质量”与“效益”两篇文章。沿黄之地,唯有书写好高质量发展的华章,方能实现华夏大地的“涅槃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