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收到最震撼的消息,一个是我老妈开始跟我说老家的面包店和水果店可以开始刷支付宝了,还能优惠。
另一个是我走到办公楼门口,有一个大妈推着最标准的卖烤红薯的柴油桶,对,柴油桶下面还有俩轮子,随卖随走那种。
大妈气宇非凡,一看就不是普通烤番薯的,站定,宣誓一般地举起右手,握着一只手机,轻悠悠地说道:“卖番薯,可以支付宝”。(好了,最近有碰到那个大妈,推车上已经贴上支付宝的二维码了,手机都不用举)
立刻就有俩女孩走过去了。
在杭州,基本上出门不带钱已经可以活下去了,但遇到卖番薯这种传统行业,很可能还是得找那几块几毛的零钱。
时代真的是变化了,不跟上还真危险。
这两年,明显感到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用了。于是不得不回顾了下自己之前学的知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了。最后竟觉得背脊有些发凉,长这么大,正经看过的书,竟真没有不正经的多。
小学时候刚开始认字
二年级的时候,会用字典了,发现能认很多字了,求知欲望也达到了顶峰,什么书都想看。印象中有一套精装的十万个为什么,不知道被谁借走了,再也没有还过。被借走的时候,我还没有看完第一册。哦,也许知识不够用就是被这不还书的人害的。
之后依然什么书都想看,学校每逢六一节还有新华书店的礼券用,好像买过《恐龙一百个为什么》和山寨的《乱马1/2》
少年科学,少年文艺啥的也订阅过好长一阵子,今天想来这就时当时的订阅号呢。
我还有一个遗憾就是,我刚在爷爷家里发现了一书柜的金庸之后,《天龙八部》还没看掉几页,就爆出了有小学生看武侠小说后,用头去撞人,结果重伤的新闻。当时那个家长老师是各种禁止啊,连我爷爷都不敢给我看了。
再往后,竟然没有多少主动想看书的记忆了。
只是初中有一天期中考试前,拖延症爆了,太不想复习,从老妈的书柜里找到《还珠格格》看完了,弥补了那时没能在电视机前守着看心机尔康的遗憾。
高中没有时间看课外书
现在还是恨课外书这个概念。想到现在网上有家长带小孩去苏州诚品书店说买不到教辅书的段子,特么到底是谁毁了阅读?
没有时间看课外书,偷偷看课外杂志的时间还是能创造出来的,到这里,我发现了,读整本书的习惯彻底断了!
到了大学,时间应该是有了
读得又是外语系,一早屁颠颠去外文书店买原版书,买的是当时可火的《指环王》全集还带前传,那古风十足的英文,差点没把自己逼死。当然,自己挖的坑,跪着也得填了,毕业前我终于读完了,然后送人了。但也真快读了4年,中间还养成个坏习惯,要写读书报告,先去找译本快速读一下,之后翻几下原版书就能比较快的完成了!眼睁睁看着自己从一个作死小能手变成一个偷懒小能手。
再后来,毕业工作了
断续读了几本《GTD》一类的书,希望能够靠这些新学的技术,就能一辈子无忧混下去了,毕竟我在工作之余花时间了呀。一开始也确实有帮助,但渐渐就发现,总有些不太符合的地方。
这个时候读书的态度就是,读一本,能管一世就好了。发现管不了一世,那再去找另一本没准能管一世的。
马上,微博微信的时代就来了
大家都开始喊时间碎片化了,碎片化的时代当然应该用这微那微的来填满啊,多好,不浪费时间。看书?那是什么东西?我有空能看两眼东野圭吾就算动脑筋了好不好?
但问题最终还是会来的,碎片化的阅读,看似利用了不少时间,收集到了很多从没听说过的冷热知识。
可是,
太散了,联接不到一块。
只有很多散点,没有通路,没有纵深发展的主线,知识真正能帮上忙的机会并不多。知道了很多用不上的知识,多少是郁闷的。
碎片收集到的知识,多数时候,只能给到一个结论,中间的过程,并不会给出来。这种东西,换个说法,也就是现在的干货吧。干货太干,就影响到知识点的联结了,孤立的知识点,不容易被调用,更容易被忘却。
结果就在感觉自己知道的越来越多和然并卵的状态间来回切换。
静下来想,
口里喊着碎片化,可是否真的有那么碎?还是自己把自己搞碎片了?
再往深里想一些,
是否碎片化的时代,就不能读书了?
还是比起读书,其他事情更不费脑子?
平心而论,现在还是一个看书很好的时代。
不知道看什么书,好多人在发各类的发书单;
不知道某本书好不好看,亚马逊和豆瓣上实用的书评也不少;
不想随身装着大部头,现在有kindle已经很轻薄了;
想借书,图书馆电子系统已经比较完善;
想买书,都不用跑新华书店,直接A站下单送上门。。。。。。
可我就是书越读越少了,脑子里的东西也越来越少了。
在番薯大妈也奋起使用支付宝的年代,真尝到了深深的危机感,还指望着那张薄薄文凭背后的知识继续支持我多久?
把头脑想做一种肌肉,阅读就是一种锻炼,总能练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