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1月21日下午第一节
学生:斌英中学八12班
课堂特点:诗歌整合课
一、谈话互动,朗读入课
师:同学们好!这节课由我领着大家学习。当发生这样的变化时,你会怎样面对这堂课?
生:我会像平常一样参与课堂,积极回答问题
生:我会像我们老师上课一样,积极思考,认真学习。
生:我一如既往地投入课堂,慢慢去适应。
师:同学们心态非常好。良好的生活态度会让你更愉悦,更能发现美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诗歌---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和王绩的《野望》。请同学们先自由读一读这两首诗,猜一猜老师为什么要把这两首诗整合在一起。
学生自由朗读两首诗。
师:我先来听听大家读的怎么样。请同学们共读这两首诗。
学生共读两首诗。
师:“徙”怎么读?
生:xǐ
师:徙倚。读诗,要读准字音和节奏,还要注意语速和停连。大家觉得这两首诗应该读慢点还是快点?
生:读慢点。
师:好,还可以适当地拖音,读出一点古人的味道。比如:
(屏显)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师生共读。
师:这样读就有些味道了。来,我们再来读一读《饮酒(其五)》。
学生再读。
师:读得有进步。同学们猜一猜,老师问什么要把这两首诗整合在一起?
生:都是五言律诗。
生:不对不对,《饮酒》是十句,不是律诗。
学生窃窃私语。
师:判断古代诗歌是不是律诗,除了看句数,还要看三四句和五六句。大家来读一读这两首诗中的句子:
(屏显)
问君何能尔, 树树皆秋色,
心远地自偏。 山山唯落晖。
采菊东篱下, 牧人驱犊返,
悠然见南山。 猎马带禽归。
师:咱们一起来读读。我读上句,你们读下句。比如,我读:树树—,你们读……
生:山山。
师:聪明!咱们开读。大家认真体会这些句子在音律上相同不相同。
师:树树——
生:山山——
师:皆秋色——
生:唯落晖——
师:牧人——
生:猎马——
师:驱犊返——
生:带禽归——
师:问君——
生:心远——
师:何能尔——
生:地自偏——
师:采菊东篱下——
生:悠然见南山——
师:你有没有发现这两首五言诗在音律上的不同?
生:这两首是不一样。《野望》是律诗,它中间两联是对仗句。而《饮酒》不是对仗句。
师:你的知识积累很丰厚。《野望》符合格律诗“句有定数、字有定音、平仄相间”的规律,中间两联对仗工整;《饮酒》是古体诗,形式比较自由,句数不定,不受平仄、押韵的束缚。
二、求同比异,体会意境
师:接着猜,老师为什么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学习呢?也就是说,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生:这两首诗都是对田园生活进行了描写。
师:来,把你的发现写到黑板上去。
生:这两首诗都是诗人隐归到山里所写的。
师:都是隐居诗。你也把自己的发现写到黑板上。
生写。(下同)
生:都是写秋天的。
生:都写了秋天的山。
生:都写了归还。
生:都写了夕阳。
师:这两首诗有这么多相同的地方。那么同样是秋天,陶渊明笔下的景象和王绩笔下的景象一样吗?请大家试着用下面的句式描述两位诗人笔下的秋天。
(屏显)
陶渊明(王绩)笔下的秋天是________,你看……
示例:陶渊明笔下的秋天是宁静闲适的,你看篱笆周围的菊花盛开着,散发出幽幽的清香。信步走去,采摘几朵细细观赏把玩,不经意间一抬头,巍巍南山就静默在眼前。
师:互相说给同桌听听,两首诗都要说。
学生对学三分钟。
生:王绩笔下的秋天是宁静寂寥的,你看,夕阳下的每一座山每一棵树都笼罩着浓浓的秋意。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羊回家了,猎马带着捕获的猎物返回了。
师:牧人吆喝着牛羊回家,很热闹的画面呀,为什么是寂寥的呢?
生:他们都回自己的家了,跟诗人不相干,诗人还是很寂寞的。
师: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是这个意思吧?嗯,这位同学说王绩笔下的秋天是宁静寂寥的。其他同学呢?
生:王绩笔下的秋天是安详美丽的,你看那一棵棵树都染上了秋天的颜色,抬眼看山,山都铺上了落日的余晖,可放眼望去,这方圆几百里没有一个我认识的人。我孤寂惆怅,只好唱一首歌来表达我的情绪。
师:来说说陶渊明笔下的秋天吧。
生:陶渊明笔下的秋天是静谧淡远的,你看诗人居住在人群众多的地方,却感受不到车马的喧嚣,在自家院子里采摘菊花,是那样的悠然自得。
师:在封建社会里,“车马”代表着什么?
生(杂):官家、有钱人、富人、当官儿的。
师:那“而无车马喧”这句诗,写出诗人怎样的生活状态?
生:远离官场,远离名利之争。
师:好,接着说。
生:陶渊明笔下的秋天是和谐朦胧的,你看傍晚山间的云雾簇拥,夕阳渐渐落下,飞鸟成群结队地飞回到自己的巢中。
生:陶渊明笔下的秋天是恬淡悠闲的,你看诗人悠闲地采摘着菊花,又看见山中傍晚美丽的景色,陶醉其中。
生:陶渊明笔下的秋天是自由畅快的,你看乡下虽不比城市繁华,却多了一份安逸,逃离了喧嚣,在自由的田园里我可以惬意地漫步,采菊,望望南山。
三、品读词句,读懂诗人
师:同样写秋天,诗人选择的景象不尽相同。诗歌中的景象往往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我们称之为“意象”。(板书)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呈现出不一样的意境。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再读两首诗歌,结合具体词句,说说你读出了怎样的诗人。比如:
(屏显)
示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句中的“庐”,让人想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颜回,想起“南阳诸葛庐”,从“结庐”和“而无”中我读出了一个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陶渊明。
生:“悠然见南山”的这个“悠然”,我读出了一个悠闲自得、乐观豁达的陶渊明。
师:“悠然自得”说得好。来,把你的解读写到左侧黑板上,写在老师写的“意象、意境”的下面。(下同)接着说。
生:我从“问君何能尔”中的“尔”,以及“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三句中,读出一个向往自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陶渊明。
师:“还”鸟儿飞回山林中,多么自由自在。“佳”是“好”的意思,陶渊明说,山中傍晚的景色真是好啊。你读出了自由和热爱。(生写)还有吗?
生:我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读出了一个厌倦官场、沉浸在美好的隐居生活中的陶渊明。
师:你说得比老师还好。写在黑板上。
生:我从“相顾无相识”这句,读出一个落寞孤寂惆怅的王绩。
师:把你的写在最右边一列。
生:我从“山气日夕佳”读出了一个超脱世俗,脱离车马的喧嚣到山林中寻找愉悦快乐的陶渊明。
生:我从“徙倚欲何依”读出了王绩的孤独抑郁、不知该去何方。
师:“欲何依”,曹操在《短歌行》中有句诗:“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达犹豫彷徨、不知该依附于哪个团体的状态。王绩很明显是借用了这个典故。隐居在东皋的王绩内心是落寞的、不宁静的,像失群的鸟儿一样,不知道该去哪里。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没有——
生:归属感。
生:我从“徙倚欲何依”中还读出了一个孤独彷徨的王绩。
生:我从“此中有真意”读出了诗人厌倦官场、避开尘俗纷扰的生活。
师:这个“此”指的是哪儿?
生:归隐。
师:对了,陶渊明说归隐的生活中有人生的真谛,田园生活中有人生的真谛。“欲辨已忘言”,其实他说出来了没有?
生(齐):说了。前面已经说得很充分了。
师:所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句诗中,是不是还能读出一个满意自己的生活状态而自得其乐的陶渊明。来,我们再来读一读《饮酒(其五)》,体会诗人悠然自得、热爱生活、沉浸于美好的情感。
(生读诗)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饮酒(其五)》“悠然见南山”的“见”是看,《野望》中的“望”是看,二者能否互换?
(屏显)
辨析(任选其一):
《野望》能否改为《野见》?
“悠然见南山”能否改为“悠然望南山”?
生(齐):不能。
师:谁说不能?举手。好,你1号,你2号,你3号,还有吗?你4号。你们按顺序说理由,后面的同学最好不重复前面同学的,好吗?来,1号同学开始。
生:我觉得不能换。大家看,《野望》中的“望”是远望的意思,表达诗人渴望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一起交谈、来往。“悠然见南山”是写诗人在不经意间看见了南山,有闲适之感。“野望”是有意而望,有一种诗人的孤寂在里面。
生:《野望》的“望”,既是登高往远处看,也含有思念、盼望、期盼的意味。诗人有所期望,才有“无所依”的慨叹。改为 “野见”,意味就没有了。
生:“悠然见南山”中,一个“悠然”,一个“见”,让我们看到山和作者的关系很亲近,好像朋友之间毫无分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改成“望”就完全不是这个味儿了。
生:“悠然见南山”的“见”是平视,而“望”是往高处、远处眺望,离得很远。“见”更能感觉出田园的美好。
师:四位同学有理有据有想法,真好。鲁迅先生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我们走进诗人的时代,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更有助于我们读懂诗歌读懂诗人。请大家快速浏览创作背景。
(屏显)
陶渊明生活于东晋后期,当时政治黑暗,贵族腐败,门阀制度森严,他的祖上虽作过大官,但到他时,家境早已没落。他少年时接受了儒家用世思想,有“大济苍生”的抱负,很希望建功立业。但在那个时代,陶渊明的理想是难以化为现实的。他亲眼目睹官场的黑暗与争斗,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田园。他归隐后有两次出仕机会,晋末征他为著作佐郎,他辞而不就,宋元嘉时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出仕,他也拒绝了。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鼻祖”。
王绩生活在隋末唐初,朝代交替,战乱频仍。他曾三仕三隐,在官场和田园间徘徊。曾作诗云:“有用虽自伤,无心复招疾。不如山上草,离离保终吉。”表达既希望有司赏识,建功立业,又希望身心自由,不受伤害的意愿。他们笔下的田园生活:
(学生静静浏览)
师:我们再来看看他们笔下的田园生活,请大家共读:
(屏显)
王绩的田园生活:
无人堪作伴,岁晚独悠哉!
--《黄颊山》
所嗟同志少,无处可忘言。
--《古意六首(其一)》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野望》
陶渊明的田园生活: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移居(其二)》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
(生共读)
四、读出自我
师:你更喜欢哪首诗中的生命状态?为什么?
生:我更喜欢陶渊明的生活状态,因为他活得悠闲快乐。
生:我喜欢陶渊明的生活状态,因为他沉浸到田园生活中,无怨无悔。
生:我喜欢陶渊明的生活状态,因为他很愉悦。
生:我更喜欢陶渊明,因为他从生活中找到了人生的真谛,精神是愉悦的。
师:是啊,此心安处是吾乡,无论什么样的处境,心灵的宁静是最好的生活态度和生命状态。
师: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对新的环境或者生活。就像这节课,新老师来上课,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来上课呢?
生:精神宁静
生:愉悦
师:同学们,希望大家在生活中能安守一方宁静愉悦的心灵净土,不忘初心,沉浸其中,发现美好,创造美好。下课!
课后反思
1.这节课学生的课堂状态还是比较好的,参与比较充分。我与的交流对话也很愉快。
2.这个课设计时,我定位为主题型,实际操作中,指向主题的环节好像不太充分,在品读上比较用力。
3.设计不等于课堂实操,更多是一种教学设想,把很多种可能都写在教学设计中了。而在实际教学中还是要灵活机动的,要不断调整预设流程,适当简化方案,以便凸显教学指向,加大训练力度。
4.整合教学不同于单篇教学中的“穿插”,两篇的分量是一样重的。不是为了读懂某篇而用另一篇来补充理解。一定要聚焦,有舍才有得。
5.整合阅读教学一定要聚焦,有舍才有得,不舍就会是一盘散沙,达不到预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