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产品策划工作以来,获取用户需求从最初的感觉到方法的引入,简单谈一谈想法。
窘境:由于单位是由传统的制造业起家,业务模块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产品的需求主要来源于业务的口述表达,业务的来源则是客户的口述表达,由于信息的认知结构有差异,口述信息的传达偏差造成策划难以达到客户所在市场的需求,往往干了很多无用功,而这类产品的开发往往时间较为紧张,开发团队难以深入挖掘需求。
转变:当物联网的趋势在行业中蔓延时。公司开始尝试自主产品的研发,历时一年。需求来源于boss,产品直接与boss对接,多了些探讨的机会,少了中间业务的转述。从产品立项到项目移交生产全程参与。了解了各个模块的工作流程。但是这个时候问题点又暴露出来,由于中间缺失市场的参与,导致产品研发出来后,市场推广方面遇到很多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单一方面的产品策划始终难以达成产品在市场上的有力表现。
Jonathan Cagan Craig M .Vogle《创造突破性产品》书中介绍了一种以用户为中心的一体化新产品开发方法(INPD)。其中建议企业产品研发初期,在探索用户需求方面需要由之前的单线操作,转变为市场,产品,技术三位一体的开发方法,如下图:
上图左边为传统公司的产品开发方式,从单一的部门需求作为出发点,往往难以顾忌其他方面的需求平衡。进而会造成以单纯的外观设计驱动,以盲目的技术提高驱动或是以市场售价驱动。右边为 INPD,集合多个部门,以用户的需求为出发点的产品开发。那么既然是从用户需求出发,如何获取用户需求成为首要问题,最近一篇博士论文给了很多启发,先与大家分享:
Jonathan Cagan Craig M .Vogle《创造突破性产品》一书中介绍了一种 SET产品机会获取方法:
SET由于讲的太过宽泛,可操作性较低,基本需要对经济和社会的长期观察才能洞察先机,不适合国内绝大部分企业操作,如果将上述方法进行补充和拆解后可以得到:
我们可以从五个渠道去获取用户需求信息,其中技术以及社会趋势,销售维修记录,法规政策,产品的对比分析这几个获取方式获得的信息具有明确化的指标参考,企业较为好理解。需要企业斟酌开发的代价。而对于用户方面的调研很多时候会呈现出感性化的表达和需求,难以直接输入给开发,需要进行慎重的过滤和分析。
通过以上6种获取方式获取的产品开发信息并不能够直接输出给设计开发团队,需要经过汇总后进行详细分析,合理且能够实现的需求必须实现,合理但实现比较困难的需求需求判断能够获得较大的用户满意度,是否能够成为产品的重要卖点进行选择,不合理的需求需求舍弃。
虽然需求获取的方式有很多,但是基于用户诉求的是最为虚无缥缈,难以捉摸,也最为感性,传统公司与用户之间的沟通是直接询问用户需要什么,由于用户本身对未来产品的需求是模糊和不确定的,同时获取的需求一般都是基于感性需求出发,无法为企业提供产品功能,工艺方面的直接需求。可尝试使用品质评价,深度访谈,需求测试替代直接询问。
企业与用户之间必须建议一种有基础的良性互动,而并非是单线程的沟通,这里需要指出的关键是两个词:有基础和互动,什么是有基础的,简而言之就是多调研的用户最好是有使用同类产品的经验。互动区别于单一询问,更加注重用户与企业之间的交流过程,流程如下:
上述互动流程中涉及到三类方法:
1,针对现有产品的品质测试,
2,针对用户需求的深度访谈
3,针对概念涉及产出物(概念草图,三维模型,实体样品)的需求测试。
用过以上方法我们可以得出一系列宽泛的用户需求,主要分为两类:
结构化需求的表达:类似更轻的,更薄的,硬度更强的。能够防水防尘的。能够让设计人员明确的开发需求
感性需求:类似自由的,能够表达个人主张的,安静的,时尚的,对于设计人员模糊的开发需求
这里我们需要了解下一般情况下的信息认知加工过程和用户调研过程:
人的信息感知过程分为从感知器官对信息的输入和基于自身认知的信息加工,最后用多种方式进行表达的过程。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信息认知加工过程由于不同的人群认知基础不同,而造成的表达各异,如图: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用户与设计人员由于外部环境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认知差异的存在使用用户理解和设计人员的理解存在差异。市场调研人员对感性需求的信号处理引入了噪声,造成用户感性需求在传播中的失真。如何解决?
1.缩小传播过程。将设计人员融入到市场研究中,直接接触消费者,较小信息失真概率。
2,建立用户群感知模型组,减少设计人员对于用户群组的重复调研。这里我们可以引入CHINA-VALS模型,将用户分为基础的14个生活形态样本。并建立这14个样本的典型用户形象。同时之前的文章我还有提到过一种简易的用户信息获取模式——针对产品的销售渠道获取信息。欢迎翻看
2.1,建立海量图库,让特定的用户组根据设定的产品形容词挑选对于的产品图片,一般每个词挑选10个,或是反向操作,让用户根据制定好的产品形容词表,来对图片进行打分,逐步建立设计师与用户之间的感性平台
引入China-vals用户模型
根据模型建立相对应的基础用户画像,并根据深入访谈等定性分析手段,将其丰富。
建立用户感性图库资源
制定针对产品风格的词组评价表。
通过以上的流程操作,我们基本可以了解不同用户群体的感性审美趋势,避免造成以设计师为审美基础的产品开发,同理,也可通过上述方法测试概念设计(草图,效果图,模型)是否符合用户喜好。
针对非用户渠道的信息获取方式工作中有所运用,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输入渠道:如:竞品的对比分析,渠道售后和维修的信息反馈,法律犯规的解读。
上述即使方法论,也是实践所得,回顾产品开发历程,从第一代的智能产品策划过程中由内部设计中心内部关门孵化,转移至市场时,缺少让市场了解的时间,造成市场方面的迟钝,针对产品的用户了解,产品市场营销工作的开展造成和很多困扰。到第二代产品开发之初,产品部门便于市场部门从产品的定义和策划阶段共同推荐,这样做有几个好处,1,避免产品策划部门不尊重市场需求而进行策划,2,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市场部门对新产品的上市做好充足的准备。不足的是,没有将技术及时的融合进来。下一步要的工作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1,将技术和设计融如产品初期的定义。
2,引入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开发方式,并强化用户概念
3,逐步由会议室内多部门探讨需求方式,转向以实际用户调研方式获得的需求
路还很长,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