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心章】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乐好,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是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鉴读】《正心章》通过几种心思不端正的表现形式其实我们思考保持和平心态的重要性。
我们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各种各样的诱惑会以纷繁复杂的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当我们面临诱惑的时候该怎么做呢?是该放弃曾经的坚持,随波逐流,还是继续坚持我们的理想,并孜孜不倦地为之付出努力?我希望是后者。在追求理想,成就大事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保持端正心态。如果我们因为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情不遂心意就怒不可遏、大动干戈;如果我们我们因为得到一些什么,便得意忘形、忘乎所以;如果我们常常忧虑,导致心神恍惚、意念松弛;如果我们只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想做的事情或想交往的人,这样,我们能成什么大事呢?
【齐家章】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鉴读】本章主要阐述修身齐家之义。修身齐家之义主要在于中正而不偏。文中举例说明了陷于一己之偏的害处,并引用俗语证明身不修者不能齐其家。
儒学的进修阶梯是由里向外延伸、节节相扣的,而“克服感情上的偏私”是中间过渡性的一环。因为只有先“正己”,然后才能正人,在此之前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是针对个体自身进行的修炼,而此后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则着眼于处理人际关心,自这一阶段,人开始从个人走向社会,从独善其身转向兼善天下。当然,这一阶段也是由内向外发展的,先是“齐家”,即处理好家庭、家族内部的关心,然后才能治国安邦、平定天下。
人正因为首先要处理好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家庭、家族的内部事务,所以,人必须克服感情偏私的问题。对于所有的家庭成员都能心存公正而一碗水端平,使长幼亲疏之间、姑嫂妯娌之间同心协力,和和睦睦,是很难办到的。所以,要想政治好家庭,必须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无偏见,无好恶,待人公平、公正,一视同仁。
我们常说:“家是人生的港湾。”只有家庭和睦了,人生的港湾才会温馨、迷人。一个混乱不堪、硝烟弥漫的家只会使人身心俱疲。因此,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温馨的家永远是人的第一需要和永恒追求。但是,如果你不能克服情感上的偏私,就无法修身正己进而正人,更谈不上管理好家庭。由此可见,“克服情感上的偏私”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治国章】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鉴读】国和家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只有国家安定繁荣,家才能在稳定和谐的大环境中变得更加美好,同样,只有一个个小家的和睦富足,国家才会更加繁荣昌盛,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国与家的关系都是如此密不可分。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家长制、“三纲五常”中的封建宗法制、等级制度糟粕早已抛弃,其中蕴含着的伦理道德规范,仍对维护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治国必先齐家”的道理到今天也并未过时。
此外,本章对“以身作则”的强调也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如果在尊老爱幼方面父母不能以身作则,怎么能指望子女孝敬自己呢?如果在遵纪守法,执法人员不能以身作则,怎能期待民众“令行禁止”呢?
【平天下章】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挈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戮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唯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为宝。”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为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瑁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中国同。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速,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家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鉴读】本章是《大学》的最后一章,围绕“平天下在治其国”的主题展开了深入细致的阐释:第一,以身作则:君子应有“絜矩之道”;第二,民心的重要性: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第三,德行的重要性,德本财末;第四,如何用人: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第五立与义的关系: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中间省略了听讼章、知本章、诚意章,听讼章讲“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的道理,知本章讲“格物致知”的道理,诚意章阐述为学必须意诚的道理。
《大学》分享到此结束,明天开始选《中庸》内容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