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社会,谈起老师,我 们很容易想到的词是,开始是“三尺讲台”“呕心沥血”经过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结果是“桃李芬芳”“名师高徒”。周而复始,本也正常不过。但跳出体制之外,看到的是,不仅学生被量产了,就连老师也被生产线化。想想确实后怕,被量产的学生乖巧懂事聪明伶俐样样精通,好吗,也好。但总觉得量产的少了份灵魂,和天性的东西,多了份漠然茫然。
可怕的是,浮躁社会环境和浮躁的家庭下对学校的要求是高效生产,对老师的要求是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教育环境下在浮躁中日益升温,不断加快催熟步伐。所以很多孩子小小的年经背负着父母建设家庭的希望,背负国家建设祖国的希望,过早成熟过早懂事,也过早在稚嫩的小脸上有了忧虑茫然甚至恐惧。结果是,社会上抑郁症患病率上升,自杀率上升,少年犯罪率上升。其实不仅社会纳闷,日益增加的教学投资怎么带来这种结果,家庭纳闷交的越来越多的学费怎么带来的是这种结果,老师纳闷自己兢兢业业怎么学生就是对着干。其实反思一下不难明白,因为都只带有目的和功利的。家长给学生交昂贵的学费是是否,经常提醒孩子“要好好学习,将来更有出息”;国家在投资教育时是不是天天号召“人才强国,青年是祖国的未来” ;老师兢兢业业的同时是否经常提醒学生“不要拖班级后腿”。 急功近利的高效率只能做好企业,对于教育这种事业也许只有循序渐进。
古之社会,尊师重道蔚然成风。“士农工商”社会最看得起的是读书人了,国家也不像现在这么大手笔投资,反而能赢得认同,到底为什么。笔者认为,一·社会环境不同 二.出发点不同。古代社会尊重读书人,所以社会读书学习已经成为一种风气或是一种习惯,习惯是主观的而不是被逼得情形自是大不相同。出发点,古之读书人读书学习遂不排除“学而士则优”的心态,但最起码有出于对知识的尊重。大圣人孔子就是一位爱读书之人“朝闻道,夕死可矣”,老师尚且如此尊重知识,培养的学生当然也是尊重知识的。孔子一生置于学才会治于学,用一辈子的时间,才培养出来了七十二圣贤。学生于师为良师益友师于学生为至亲长者。孔子带领自己的学生周游列国,同甘苦共患难,他们的感情已经超出简单的师生情谊。学生尊重老师老师爱惜学生,惺惺相惜,其结果当然与现代教育体制下老师和学生的感情不同。
现今的教育师道,可能需要向古之师道教育汲取很多东西了。教育是一个事业不能用企业的标准去衡量,社会尊重人才的同时更应尊重知识,让社会学习读书蔚然成风,再循序渐进加以引导,也许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