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明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周长13.74公里,主城门有四座:东门长乐门,南门永宁门,西门安定门,北门安远门,这四座城门也是古城墙的原有城门。
从民国开始为方便出入古城区,先后新辟了多座城门,至今已有18座。
在2004年,西安市含光门段城墙道路工程施工,研究人员对城墙断面进行考察,发现城墙结构复杂,至少有五个阶段,隋唐期、唐末五代期、宋元期、明清期、现代修葺层。
582年开始建设,613年,隋炀帝动用10余万人在宫城和皇城以外建造了外郭城,明洪武年间,开始改建城墙,始于1370年,竣工于1378年,后来明清屡次修葺、增建。
这座古老的城墙,留有历代修建的痕迹,也见证了太多的血雨腥风,饱受了战火蹂躏。明末,李自成起义军烧毁了长乐门城楼。
1911年,雄伟壮美的安远门城楼在战火中被毁。
1926年,“二虎守长安”,十几万人在此战斗,永宁门箭楼被炸毁。
历史厚重,需用心体会。都说逛城墙要骑自行车,可以感觉到那种空旷和自在,可以听到风吹过的声音。我却选择了走路,13.74公里,四个多小时,用脚步去细细体会古城墙的魅力。
从南门永宁门上去,只觉豁然开朗,没想到城墙上可以这么开阔。城墙高18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厚度与高度差不多,都可以有多少辆汽车在上面并行了。现在上面当然没有汽车,却有很多自行车和行人,无数中国人中,夹杂着很多金发碧眼的外国人,短袖长裤骑着自行车,只见一片雪白呼啸而过,偶尔飘来几句听不懂的外语。
边走边看,用了四个多小时才走完,确实辛苦些,但也看到了可能骑车不会留意的风景。见过城墙内西北角金碧辉煌的广仁寺,陕西地区唯一的一座藏传格鲁派寺院,藏经殿上覆盖金瓦,在一片灰色之中显得格外耀眼夺目。也见过东南角寂寞的白杨树柿子树,残破的红瓦小房,大约是要拆迁了,没有其它地方的人来人往景象。
现在的城墙是观光胜地,当时的城墙却是为了防敌守城之用。
在古城墙上,我知道了什么是敌楼、垛口、女墙、箭楼……我在垛口上观察着比划着,当时的哨兵在这里有着怎样的视角,当时的弓箭手又是用什么样的姿势,应对着敌军的入侵,黑夜里,有多少守城的将士曾在这里巡逻守卫,有多少将士曾经倒在这道城墙上,又有多少攻城的将士倒在城墙外,多少企图攀爬城墙的士兵被上面的弓箭射杀……
我不知道这道古老的城墙上,曾经发生过多少故事,只知道一定没有我们现在的浪漫悠闲,逍遥自在。
那时的女人,大概也从未踏上城墙这样的凶险之地。我也从未想过我今天的脚步可以踏上古时的土地,那块砖那个垛,到底见证过什么。我们生在这个和平年代,是多少英雄前辈用血的代价换来,又是以多少城池的损毁为代价。在城墙上,情绪起伏。
走在古老的城墙上,就好像走在历史的隧道中,我与手持弓箭的士兵擦肩而过,与面色凝重的大将擦肩而过,耳边响过弓箭的呼啸声,又响过受伤士兵的惨叫声,还有,寒冬腊月守城士兵的跺脚低语声,炎炎烈日下士兵满面的汗水滴落在铠甲上的声音……
一路走一路想,发现脚下的方砖上有很多汉字:户苍陶官、户大吾中、一九八四周村、84冯林、北丰、户什八四……想来是一九八四年城墙修葺时留下的,那是制砖人的姓名,还是捐献者的姓名?
记得大唐西市的博物馆里面有一块唐带字砖,普通的砖体上,压了一个手印,据说这反映了当时的生产责任制,这块砖一旦有了质量问题,刻名字或按手印的人就要承担责任。在陕西历史博物馆里,也看到很多砖块上刻有名字。不知道是不是同样的原因,所以古城墙的地面砖刻上了名字。
有没有一种可能,不止是责任,那些制砖人也想在城墙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也想千秋万代传下去。我现在脚下踩着的这块砖,几十年间曾有多少人在上面踩踏过,那隋唐明清时的砖又在哪里。
总是走不远,就会看到一座壮观美丽的门楼,有大有小,正门当然更加气势雄伟,宽敞阔大,三层重檐,屋顶上四角翘起,底层有回廊环绕,古色古香,拿起手机拍照,无处不是风景。
走过很多城市很多风景地,有的地方只适合拍照,不过也只限于拍照,因为风景太少只能借助光线和色彩搭台,但是在有的地方总会忘记拍照,因为美丽的景致太多,整个人好像就掉在一个巨大的风景里,根本就拍不胜拍,索性不拍,而西安就是这样一座城市,有太多的风景,好像抬眼就会看见古色古香的楼台亭榭,转身就会遇见遗址古迹。
不拍了,整个人就醉在这古色古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