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我这几天是深有体会。面对自己反复多次的备课稿,还是没有足够的把握。教学过程中怎样设计能够不漏痕迹又自然巧妙的过渡语,教学内容的难度与学生学情是否匹配,是不是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都是困扰我的难题。如果我书读的再深一些,多一些思考就会很轻松的驾驭。
这一次是三位老师同时上一节课,事先大家都没见过面,应该没有哪位老师的教学内容是相同的,尽管我们面对的是完全相同的课文,完全相同的插图,完全相同的课中提示和课后练习。
旧课新上,所以我觉得对教学内容的确定,应该是这次语文教学的最难的地方也是最能出彩的地方。
王崧舟老师在《美在此处》对教学内容提出了三层划分。第一是核心群内容应该是确定的,不管资历、教学能力、风格,不论谁上语文课,核心圈的教学内容必须相同,因为它承载着这一篇课文的语文价值,它是由语文因素。练习取向单元的训练,重点学段的目标内容课程的基本理念等综合决定的所以这一部分的内容应该相对是确定的。父爱之舟这篇课文的核心内容应该就是基础的字词,还有通过场景细节描写,所传递出来的感情。
第二圈是辐射圈应该是可以选择的一个文本所蕴藏的语文因素往往是丰富而多元的除了核心圈的内容是统一的确定的其他呢都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侧重。例如我在选择《父爱之舟》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时,我想侧重于读写结合,偏重于学生的语用练习。三个层次是外围圈的内容应该是由教师的个体创生的他和文本之间有着联系但是往往又是微弱的,因为每个人有自己的风格,还有对文本独出心裁的思想见底解,还有对文本独特的修辞手段,思维方式,是由教师个人的风格所决定。
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必须是五方会谈的结果,文本、作者、教师、学生、编者缺一方都不可能产生适合的教学内容。
就父爱之舟这篇课文来说文本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他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底色。作者是著名的画家吴冠中。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创作背景人生经历他的写作风格都成了我们选择文本语文因素判断语文价值的参照。
教师是扮演教学内容创生者的角色,我对这篇文章进行了反复的思考,打磨加工同整,最后我将它变成了只是我课堂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因为它体现了我的思想。而编者则提供了这篇课文的课程意图,为什么要将这篇课文选在第六单元,因为是一个表达父母之爱的综合单元,也是一个初次尝试场景和细节描写的单元。则决定了,教学内容的最近发展区。
在这节课中,我尝试让学生练习应用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结合的方法,对五年级学生来说是个挑战。我认为学生应该可以触摸到细节描写和场景描写的魅力,但是他不可能完全驾驭这种语言文字技巧。我只能让叫做初体验,也可能这个体验会是失败的,只是他能感受到细节描写的魅力以及细节描写在文章中的重要的意义。
嗯,教学内容的确定那么语文课怎样?上也有有三个层次。第一,我们是属于底线的,就是有严格的课堂教学规范。要注重课堂的情境,创设,要注重朗读,要注重学法渗透。要注重篇章练习要进行思辨性默读。
第二是课堂教学的特色。人无我有是特色人有我优也是特色人有我奇更是特色对于三个人同课异构,所以我更需要让我的课堂教学特色陌生化,有对教学创意性的构想,和创新性的转化,以及创造性的发展。
第三就是课堂教学的风格。我是一个偏重于理性的教师,平时课堂的教学也属于比较粗线条,架构型的教师。每晚细腻的课文对于我不是很擅长。所以我将它分解成一种读写。体现了语文工具性训练要素,形成了自己的这种风格。那么语文课的模式设计应该是有一定的节奏的。课堂教案设计是静态的,而课堂是活动的,如果要将静态的模式转化为动态的,就需要我们自己来调控课堂的节奏。
吸取教训,继续加油,读书!读写!读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