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从浴室回来,口渴难耐,孩子拿着我和他都爱吃的火龙果,装模作样地说,哎呦,真解渴,真好吃!妈,吃不吃嗟来之食,吃不吃?我哈哈大笑,不说吃,也不说不吃。这个小家伙,可抓住了我的把柄,他知道只要他提嗟来之食我就会毫不犹豫地说不。
事情的起源是这样的:有一次小家伙在他的房间里正躺在床上悠闲自在地吃巧克力,我推门进去,他忙说,给,尝一个!我瞪了他一眼说,怎么说话的呢?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他忙说,什么叫嗟来之食?是了,孩子毕竟还小,他连这个故事都还不知道呢!我忙把这个小故事找出来给他看:
《礼记·檀弓》: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带着他看完故事,讲明白了。小家伙瞪着眼脱口而出:“那个饿者真是个傻货,人家曾子都说可以吃了好吧。”“反正我不吃!”我不假思索地说。后来,每当他拿着我爱吃的东西,他都会说:嗟来之食,吃不吃?他这一问,倒让我对这则小故事作了一番思考。
先来说说黔敖黔先生。在齐国饥荒,饿殍遍地时,黔先生不仅能够拿出粮食,而且能够做好饭,烧好汤,在路上等待经过的难民,这足以说明黔先生是个有心兼济天下的善良之辈。在难民经过的时候,黔先生是左手捧着食物,右手端着汤,单单他这一行为,我就想说两句。一个一心想救济难民的人,不是随便烧些饭往大路上一放,更有甚者,再找个人在旁边大喊:“这是黔先生的恩施!”当难民过来时,任由他们自己去抢,吃到吃不到,随你的便,反正我是把救济的事情做了。
这位先生是做好饭,烧好汤,难民过来时,人家是一手拿饭,一手端汤,亲自给予。那么,还剩最后一步,就是如何招呼这些难民过来吃。我不知道要是放到现在,我们该如何招呼。是热情的跑上去,一番拥抱,然后说,亲爱的,赶紧过来吃吧,还热着呢;还是面色忧戚,缓慢走到人家面前,小声说,请您到我这儿来用餐吧,然后还感同身受地抹两把眼泪!我们先看看这位黔先生是如何打招呼的吧。黔先生说:“哎,来吃吧”不知道名也不知道姓,就直接招呼了。这样的招呼恰恰表明人家黔先生打心眼里想让你马上吃到热乎乎的饭汤。当然成黔先生也可以走上去说:敢问先生尊姓大名?哦,原来是某某先生,我这儿备有汤饭一份,敢问先生可愿意吃?其实无论哪一种招呼法,其实质都是你是被援助方,作为援助方,人家摆一回牛叉,当一回老大,你满足一下人家的虚荣心,又能怎么地?
再说说这位难民。已经饿的昏昏沉沉的了,还用袖子遮着脸,这也足以看出这位先生是无比的自尊啊。你说你都饿成那样了,还捂着脸干嘛?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人家黔先生招呼他的时候,他还觉得人家的话刺耳,立刻瞪大眼睛说:“我就是不愿意吃带有侮辱性的施舍,才落得这个地步!”先生,好样的。后人读你都纷纷点赞。可我想问:如果说黔先生的招呼对你来说是一种侮辱的话,那听你的口气,这一路走来,你是受了不少侮辱啊,不知别人是以怎样的方式侮辱你的。可我只能说你有骨气,没有志气!
骨气,是一种内心坚持的气节。为了这种气节,你可以选择宁死不屈。像伯夷叔齐饿死不食周粟,像屈大夫情投汨罗,果腹江鱼,像文天祥抛却荣华富贵从容赴死,像方孝孺宁愿十族被灭,也不愿给朱棣写诏书。这是让众多人为之折服的骨气!
志气,简单说,就是一种比死更艰难的活。像韩信,曾受胯下之辱,悲催自是无以言表,可是他好好地活了下来,还活出了流传于世的励志故事;像司马迁,曾受宫刑之辱,命悬生死,可是他好好地活了下来,还活出了一部流芳千古位列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巨著。这是让更多人为之折服的志气!
回头再看看这位难民同志。如果他是个有志气的男人,何不去学韩信,拼出一番天地,吸取黔先生的教训,让自己把这慈善事业做得更好,留得后世美名传!
所以说一切悲喜都取决于自己的心态。认清自己的位置,凡事从自己的角度也从别人的角度想一想,世间就会多几分清明,少一份纷争。
孩子又那好吃的在那问我:“妈,嗟来之食,吃不?”我笑了:“宝贝,拿来吧,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