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看一部太过动情的剧或者书,甚至听到一首动听的曲子,都不太好诉诸于文字,可以说是才疏学浅也可以说是近情情怯。
《我亲爱的朋友们》就是这样一部剧,以老人们的生活现状为题材展开的故事。这部剧里主要有七位老人,分别是五位阿姨:喜慈、晶雅、忠楠、兰熙、英媛和两位叔叔成才和石均。他们是小学同学,同乡。剧中他们的年龄大概在七十岁左右。
关于母女
剧中有个讲述人阿菀,是兰熙的女儿,一位作家。兰熙遭遇过丈夫的背叛,之后丈夫早逝,她没有从那场背叛中出离过,多年过去,心中依旧塞满了愤怒和不甘。恨一个人需要很多力气吧,甚至不惜花费自己的毕生精力,是值得的吗?
兰熙和女儿的相处存在的剑拔弩张,大概和现实生活里的一些母女母子很相似,母亲是一位好母亲,然而常常分不清孩子的人生和自己的人生。总想干预、纠缠。将为你好和含辛茹苦挂在嘴边的爱,恐怕得到的人会感到难以承受吧,比如阿菀对母亲的爱中夹杂的无奈和愤怒。她们之间的情绪点在兰熙误会她和有夫之妇谈恋爱,阿菀才忍不住将压在心里很多年的问题问出来,妈妈的答案是:我不能让你一个人受委屈,所以我死你也必须死,这是母亲给幼时的阿菀喝毒药的答案,这个答案既真实又残忍,难道孩子是你生的,所以命也得由你来控制?后来兰熙查出得了肝癌,母女之间情感上的锁链之桥才慢慢从高空降下来,两个人得以近距离看着彼此,切实感受对方的情感。阿菀说她没有资格哭,一个不断索要的人不配为母亲流泪。比起流泪,她能做的还有很多,比如陪着妈妈去做手术。母女间的心结通过一场生死之战化解。
关于照料家人
这部剧里有两个人物以照顾家人为己任,兰熙和忠楠。虽然对忠楠照顾家人的事几乎一笔带过,但我印象深刻:因为照顾父母兄弟和兄弟们的孩子们,所以自己终生未嫁。还好在苦难中磨练出怎么赚钱,还经营着一家咖啡馆,所以老年的日子过得悠哉,还可以去上学,也有暇余和学艺术的人们做朋友,在她看来类似贴金。忠楠对待过往及未来的轻盈是我喜欢的样子,当然是人都有短板,比如她追求的东西,就像水中月镜中花,大概用来打发时间蛮不错。
兰熙呢?有一家餐馆,照顾摔断了腿的弟弟和生病的父亲,养大女儿。按理这个人物应该是亮点挺多,毕竟剧中也给了不少戏份,事实上却让人喜欢不起来。在我看来是太过用力。转念想想,不知是不是贴近现实,生活里不是有很多付出型的人,正在心里苦着吗?其实兰熙苦吗?至少她付出的都有回报。
关于父亲
剧中唯一的一位父亲角色是石均,这个大男子主义的老公,独断专行的爸爸。他为受委屈的女儿出头的那几场戏,演得特别好,知道之前很欣赏的大女婿原来是个家暴女儿的混蛋,他去砸车,录音,要钱……既出了气又治了人:对待恶人就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才过瘾。
石均叔叔打扫卫生的时候配的旁白,就像是替很多爸爸们发声:他跟那年代的男人们一样,没有学过对自家孩子道歉,真相是什么,有什么好说的……所谓人生,就算死了也不会结束,就算死了也可以有炙热的和解。
关于丈夫
家里爸爸妈妈吵架的情形,谁没经历过呢?吵吵闹闹地过着日子,不知不觉间,一辈子就过去了。石均叔叔一辈子想着怎么赚钱存钱,对自己的老婆从来都是呼来喝去,他自以为是正常的,直到晶雅阿姨决定和他离婚,他才一点点回想起他们年轻时相爱的时候,也回想起自己对老婆的刻薄。他反复做着孤独地站在火车轨道上的梦,从梦中惊醒发现枕边人已然不在身边,那些失落的样子演得传神。
关于友情
七位阿姨的友情里最勾摄身心的一对莫过于喜慈和晶雅。有一段戏是晶雅开车载着喜慈离家出走,穿过黑夜拐向乡间小路之前遭遇了车祸。她们以为看到的那位大叔就是晶雅的车子撞的人,两个人肇事离去后,对那晚的事、撞伤的人耿耿于怀,觉得自己是个罪人。后来她们决定自首,喜慈决定自己扛下来,晶雅也是。这段戏的高潮在她们决定去自首时坐在咖啡馆里喝茶的场景,她们喝着热茶,为自己辛劳的一辈子。写到这里回想起剧中的场景,才发现泪不经流。
这部剧里最喜欢的一位是喜慈阿姨,因为她的几场哭戏哭得太好了,那就是卯足了浑身的劲儿,只管哭开去了,哭得天崩地裂、撕心裂肺,令观者无不落泪。看着喜慈阿姨背着想象中正在生病的孩子去看病,走在老家的林荫路上那段哭戏,我在想在我们的人生终点即将到来时,我们会不会也有委屈,为曾经想爱却没能好好爱的人,为想做却没能做的事,为自己曾经燃烧过却终将灰飞烟灭的寒酸的人生。
虽然是部给好了人物设定的剧,阿姨们不缺钱所以不必捉襟见肘的应付生活。现实里有很多老人可不是这么富裕的。但是看这部剧的时候总能令人想起我们的爸爸妈妈,很多时候他们需要的还真不是指责式的“爱”,而是和解,温柔和拥抱。
话说回来,你有可以一起变老的亲爱的朋友们吗?等你老了,有可以一起旅行,守护彼此的亲爱的朋友们吗?